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事连连(2/3)

这让乾隆十分不悦,但是考虑到清廷西北兵力空虚,不应该直接发生冲突,他转而命人带着使节,前往八旗驻军处观摩军事操练,以彰显清朝武功,随后送使节返回。”

“那一次出访,也就以双方谁也不服谁,各秀一次肌肉作为结束。”

“事后,乾隆批评杜兰尼“并非明理之部落,非安分守己之辈”,开始增兵西北边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那次清廷似乎还是吃了一个暗亏,因为在此之后,乾隆就停止了对西北的探索,除去巴达克山之外,不再接受其他藩属国。”

听到这儿,黎汉明顿时有些好奇了:“事情应该还没有完吧?”

说实话,这些历史要不是专门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其他人恐怕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出。

“清朝毕竟天高皇帝远,就在阿富汗使节回去后不久,杜兰尼帝国随后就展开了对巴达克山的袭扰,巴达克山的首领素勒坦沙赶紧向清军求援。”

“而乾隆的态度,却让人感到奇怪,面对藩属国巴达克山的求救,他却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要求叶尔羌办事大臣禁止介入巴达克山和杜兰尼帝国的军事冲突。”

“没过多久,在素勒坦沙的死守之下,阿富汗人总算退兵,巴达克山依然试图通过清军施加杜兰尼压力,依然受到乾隆拒绝,他甚至颁布下圣旨:“阿富汗之兵既退,即可完局,不必遣人探问”。对巴达克山似乎完全不管不顾。”

说着,刘阿蛮连忙找出相关资料递给黎汉明后接着道:“二十多年前,杜兰尼帝国再次卷土重来,巴达克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清军隔岸观火之下,随后被吞并,此地也沦为了杜兰尼帝国的范围。”

听到这儿,黎汉明还没什么,但顾德全却不免有些唏嘘:“这难免让人好奇,以天朝自居的乾隆,为何对藩属国见死不救呢?”

黎汉明闻言笑了笑,道:“实际上,清廷与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的关系,始终谈不上好,自从平定大小和卓之后,素勒坦沙便以向清军献出其尸体为功,发展势力,并且不听劝阻调解,吞并了周围几个同样是清廷藩属的部落或者政权,而且他还多次向清廷借兵,试图在中亚展开扩张,恐怕这引发了乾隆的疑心。”

“从军事地理上来说,乾隆也认为:“回疆兵力不足,草率出击,以薄兵进剿,反遭人藐视”,清军根基不深,如果率军轻入,受到大败,自身的威信反而会更加受到藐视。”

这点黎汉明还是当初在看到葱岭这个地名时,出于好奇查看了相关的资料,顺便也看到了巴达克山这个国家与清朝的关系。

毕竟,巴达克山算得上是清朝在中亚地区唯一的一个藩属国了。

刘阿蛮闻言笑着点了点头道:“正如大帅所言,最终乾隆也就默认了丢掉巴达克山的事实,而清廷因此和杜兰尼帝国交恶,并且陷入了敌对状态,暂停了来往,时至今日。”

黎汉明闻言顿时一笑,道:“如此说来,我们趁机攻占大山南麓也就顺理成章了?”

“回大帅,确实如此。”刘阿蛮闻言连忙拱手应道:“另外,我们还打探到一个消息,这个杜兰尼王朝对我们华夏一直怀有深重的敌意,他们这些年一直在与浩罕、布哈拉、哈萨克等这些政权之间进行通信联络,颇有共同对付我们华夏、入侵新江的意思。”

“既然如此,我们反过来去攻占他们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对于西部的国境线,黎汉明的打算是把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都纳入进来。

如今既然有机会,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

说完了战事后,黎汉明才放松的坐了下来。

顾德全见状,笑了笑说道:“如今我们讨虏军的战事可谓是节节顺利,连带着,商业上也引来了好消息。”

“哦?军师都说是好消息了,那看来这个消息一定很好。”黎汉明闻言顿时好奇了,一边抿着茶一边说道。

“不瞒大帅,得益于我们在战场上连战连胜,最近有很多商号主动找上门来求合作了。”顾德全见状笑了笑说道:“其中不乏有好几家大有名头的商号,甚至是北方的大商号都找了过来。”

“具体的都有哪些?”不得不说,商人的嗅觉向来很灵敏,如今讨虏军虽然还没有完全光复南方,但如今的形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朗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满清被推翻,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回大帅,找上门来求合作的大小商号不下数十家,但规模最大的就只有大盛魁和佳珀隆两家。”

“大盛魁?”听到顾德全的话,黎汉明顿时心中一动,得益于后世的一部同名电视剧,这大盛魁他可太熟悉了。

见黎汉明对大盛魁感兴趣,顾德全便连忙介绍道:“在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持续七十余年,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准战争中,清军经常需要进入蒙古高原作战。这样,随军的军需供应就相当棘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下诏允许汉族商人参与随军贸易。”

“当时,在于蒙古地区的贸易还是以物物交换为主,对汉商来说,利润相当可观,于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