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三七章 晴天霹雳(2/3)

墉义愤之下却也顾不了想那么多了。

董袭又道:“以为兄之见,其实这些只是托辞。刘表真正担心的是圣上一入襄阳,他将地位不保,权力不再。”

刘墉一怔,问道:“兄长可否说详细些?”

董袭叹道:“刘表哪有兄弟这般忠心不二、仁厚敦良。论辈份,刘表乃圣上叔父,骨肉至亲;论规矩,却又是臣子,不敢僭越。与曹操不同,刘表不敢胁迫圣上,便只能听命于圣上。如此一来,往日威风何在?何况刘备才干远胜于他,手下关、张、赵等人更是勇冠三军、无人匹敌,以后刘备代而取之亦非不可能。刘表不纳圣上,便是为此。”

刘墉闻言呆若木鸡,心中又愧又气,好一会儿方期期艾艾道:“早知如此,我们何必费那么大的力救皇上出来啊。”说着,双膝一软,跪倒在地,“皇上,刘墉有负你的重托。刘墉有愧啊!”

董袭见刘墉不停地自责,便道:“兄弟,圣上并无责怪之意,临行前还给你留了一封信。”董袭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段明黄的绢帛,边递给刘墉边道,“圣上极是硬气。当咱们被曹仁重重围困,无路可逃时,圣上对曹仁道,你要的无非是朕,你只要放过他们,朕就跟你回去。否则,大家就拼个鱼死网破……曹仁不敢强逼,只得答应,我们兄弟才留得这条性命,辗转回到了富义。”

刘墉热泪盈眶,拜了三拜,高举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捧到书桌上,拨亮烛火,小心展开锦缎,恭读起来,只见上面写道:操贼侵擅国权,欺君罔上,结连朋党,擅乱朝纲。朕夙夜忧思,宗庙倾危,社稷将坠。将军刘墉,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忠贞不二,朕封刘墉为荆州牧、益州牧,纠合各地忠义之士,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书诏付卿,勿负朕意!建安六年冬。”

“当时圣上虽不知兄弟的处境,却坚信你们能避险脱困。圣上说,这世上惟有刘墉可以托付,要我将此话一定要传给你。”

刘墉见献帝对自己如此器重、如此期许,又见绢帛上血迹斑斑,有的字迹模糊,显然是献帝血泪所书,更是羞愧难当,双膝一软又跪倒在地上,“皇上,臣有罪啊。”热泪夺眶而出。

董袭忆起当日的情景也是心潮澎湃,待刘墉抽泣较小,便道:“兄弟,要不哥哥整点酒来,咱们哥俩畅饮一通,大醉一场,你看如何?”

刘墉哭了一阵,心情稍好了些,苦笑道:“大哥,‘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酒醉后可能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但第二天呢?烦恼仍在,头还又疼了,何必呢。大哥,我想一个人静静,告辞!”

“我叫人送你回去吧?”

“不用了。”刘墉一拱手,“天还不算晚,没事的。”

董袭无奈,只得答应,另吩咐两个亲兵远远跟着,直到听说刘墉平安进府方放下心来。

本来照刘墉的习惯,他喜欢一个人去江边独坐一阵的,不过想到此时正值冬日,江边寒风凛冽,又天色将暗,只好回府关在屋中,饭也不吃,人也不见。四位夫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在房外叫了良久,刘墉只是不应声,不由担心不止。幸好董袭赶来将事情原委简要告诉了董芸,四女方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一夜,刘墉房中的烛火亮了一夜,四位夫人也担心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刘墉打开房门,看到四位夫人疲惫、憔悴、焦急的神情不禁歉然,草草说了句“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便起身去太守府,又密传有关人等前来商议。不一会儿,郡相虞翻,陆军都督魏延、水军都督甘宁,本部的董袭、周仓、裴元绍以及特邀的廖化、诸葛亮等人悉数到场。

刘墉先将献帝诏书展示给众人,又将诏书的来由详说了一遍,然后听大家的意见。魏延欣喜道:“太守得圣上眷顾,恩宠如此,以后咱们出兵起事那就师出有名了。”

甘宁却疑道:“何以圣上加封太守为荆州牧和益州牧,这两地可是刘表、刘璋的地盘啊。”

董袭解释道:“那是圣上想那两人虽是汉室宗亲,却目光短视、惟利是图,不思报效朝廷,只知守土自保,心甚恨之。尤其刘表,圣上更是恨入骨髓。故写诏命,令太守领此二人之爵。”

“这纸诏命刘表、刘璋会听从么?”魏延担忧道。

“不会。”虞翻断然道,“圣上已到城下,刘表仍敢闭门不纳,何况一纸诏命。”

“依在下之见,这诏书不能拿出来。”

众人一怔,一看,说话的却是诸葛亮,有人问道,“孔明兄,这是为何?”

诸葛亮道:“此诏命虽是圣上亲笔,不过示之却也无用,刘表、刘璋必不会奉命,反而陷圣上于危难之地。”

“难道曹操敢弑君不成?”

“世人虽知曹操囚禁天子,有篡逆之心、僭越之实,其党羽遍布庙堂,敕赏封罚皆出相府,与天子无异。然其托名汉相,名正言顺,无可指责。此诏若出,天下皆知圣上与曹操水火不容,有杀操之心。曹操何人,怎会坐而待毙,岂不是授之与口实,令圣上陷入险恶之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