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73章 清河崔家(1/2)

与此同时,东瀛使节的队伍。

已经离开长安城,有一大天的时间。

队伍的行进速度很快,这倒不是说他们急着尽快回到辽东。

而是他们的队伍里,还运送着不少的食用盐,以及从牧尘那里花大价钱,购买来的玉米、地瓜和土豆。

这些东西,在牧尘眼里也许是一文不值。

可在这些东瀛人眼里,以及其他人的眼中,都是无价之宝啊。

尤其是那近三十车的食用盐,更是千金难求。

要知道,大唐时期,想要吃点放心盐,是谈何困难?

在牧尘来这里之前,就连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士们,没人身上还只能带着一块粗布,用此来当做食用盐使用。

就连打仗的将士们,尚且都要如此,何况那些普通的老百姓?

而这时的东瀛,也并没有就比大唐强到哪里去。

因此,他们将这些东西,都视如珍宝一样,生怕在半路上,发生点什么意外。

“这里是何地?”

当车队来到一条较为宽敞,而两旁边,却寂静无人的官道上时。

骑着马,走在前面的东瀛圣女,回头问向身边的女婢。

“回圣女的话,这里是清河!”女婢连忙用日文回答道。

“清河?”

圣女听后,微微皱着眉头,口中念叨着这两个字。

清河在大唐时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

而这里真正有名的原因,却是在清河当地,有着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名门望族——崔家。

清河崔家,一直都活跃在历史上。

要说起家族史的话,恐怕这还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崔家就已经存在了。

后来经过几次的改变,包括在三国时期,崔家都一直是名门望族,并且崔家的家主,曾经还深受曹操的尊敬。

崔家比较有名的人,恐怕就要数当时和诸葛亮比较要好的几个密友之一,崔中平。

尤其是在唐朝初期,崔家更是被命为第一大世家的名头。

根据历史的记载,崔家在唐朝时期,前前后后总共有十五位崔家人,做上宰相的位置。

而崔家的门生,更是遍布大唐每一个的角落。

可见崔家的势力,到底有多么的庞大。

就连这位东瀛来的圣女,在听到清河两个字的时候,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崔氏豪门。

“原来是这里,通知下去,大家不必着急,这里乃崔氏的地头,相信有崔家人的庇佑,不会有任何人敢来这里找麻烦,眼见天色将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我们今夜暂且在这里歇息!”东瀛圣女吩咐道。

旁边的女婢听后,连忙点点头,快速的转过身,向着队伍的后面跑过去。

其实很多人,对于清河崔家都比较熟悉。

这倒不是说,崔家多么有名,而是崔家人,在他们东瀛地界内,也十分的有威望。

而且还听说,在崔家的门客之中,还有数名东瀛人。

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地方,要比这清河更加安全的?

当命令刚刚下达,一直悬着一颗心的东瀛武士们,全都长处一口气。

行进的速度,也随之放慢下来。

并且有人先一步,向着前面跑过去,去寻找更加适合驻扎的地方。

不多时,前去探路的探马,又匆匆的跑回来。

“启禀圣女,前面有一处,适合安营扎寨!”探马回答道。

圣女听后,轻轻点下头。

看眼逐渐暗淡下来的天空,她心里很清楚。

若是一直不分昼夜的走下去,不仅武士们,会感到人困马乏。

而且在夜里行走,危险度也会随之上升很多。

这里又是清河崔家,算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在这里驻扎一夜,明日天明,在继续赶路的话,倒也不碍事。

于是乎,在圣女的命令之下。

队伍向着探马所说的地方,快速的行进过去。

当来到这里,圣女观察过一遍。

确认当真适合安营扎寨以后,这才下达命令,今夜在这里歇息。

虽然来到清河地界,可圣女并没有想要去崔家拜访。

一来她们随身带着这些东西,不方便走得太远。

二来明日还要赶路,若当真去拜访崔家的话,恐又要浪费几日的行程。

当即,命令下达以后。

所有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