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430章 慧眼识珠还是运气好(2/2)


李唐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甚至心里还有些暗暗得意,说到底还是男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下午,宁皓带着他那部毕业作品的粗剪版本屁颠屁颠地过来了。

两个月不见,这货明显黑了不少。说起来李唐还挺佩服他的这股子执着的劲儿,拿着二十万块钱,组了个二十多人的小剧组,花了二十多天,过年都没有休息,在他那个冰天雪地的老家怀仁完成了这部粗剪版本就要长达三个小时的毕业作品。

这货已经从曾佳口中得知李唐试图将他的这部作品推荐到戛纳电影节,狂喜之余难免忐忑,在放映的过程中,时不时还偷瞄李唐的神情。看到李唐的目光始终集中在银幕上,随着剧情露出会心一笑时,这才略略安心。

这部叫《香火》的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讲的是在一个在一个偏远的小庙,里面的佛像倒了,于是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在经历相关部门的拒绝,化缘善款被没收之后,最后,无奈之下开始了招摇撞骗,在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将佛像修好之后,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故事从起因到过程再到最后的结果,充满了黑色幽默。从表面上看电影好像讲述了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故事,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个故事还是蛮深刻的。

比如事情的起因是隆冬时节小和尚的鞋破了,无奈之下就把垫佛像的布抽出来补鞋子,这才导致了佛像的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佛像修好了,却被告知庙要被拆了。

而且片子中小和尚多次强调,修佛像的动机:村里家家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小和尚的生活费也就没了着落。

小和尚隆冬时节要补鞋子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而当和尚是他赖以谋生的职业,同样也是温饱之欲。而从头到尾因为这一欲望所引发的“修佛像”的愿望始终无法达成。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求不得的故事。

这部片子看起来好像带有一种浓浓的伪纪录片的风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比如饰演小和尚的那位演员,高高瘦瘦,老实木讷,尤其鼻梁上还架着一副一看就很廉价的近视眼镜,平添了几分莫名的喜感。

为此李唐还特意问了一句:“这位是专业演员吗,还是真的和尚?”

宁皓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道:“都不是,他就是我一发小,画画的。”

巧了,刁一男的《制服》找了一个西安美院的油画老师当男主角,宁皓这边居然也找了个画画的。再联想到王晓帅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中的男女主角不但都是中央美院的老师,如今更是知名的画家。

可能画家除了审美在线之外,更有镜头感吧。因为他们知道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美最自然的。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开始李唐觉得宁皓这个家伙和刁一男一样,受贾科长的影响很深,同样都是小人物求生存,每个小人物都是那么的卑微,他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大环境却永远是他一个又一个的阻碍。

直至看完才恍然。

相比《小武》中贾科长塑造的扒手、小混混、失足妇女,每一个人物都很极端很边缘,边缘到连国人都感到陌生。

而在宁皓镜头里展现的人物却是鲜活的,比如佛像倒了,村里人问小和尚修佛像需要多少钱,毕竟家家杀羊,需要一个减轻杀孽罪行的精神安慰。但当小和尚报了一个三千,结果是大家伙儿你看我,我看你,眼神游离,谁也不吭声。小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极了身边的大叔大妈。

第二更!弱弱地求一声保底月票!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