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00章 近乎完美的表演(2/3)

家不光不跟自己一般见识,还愿意帮助指导自己。

五味成杂,鼻子有点酸楚的苏燕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朝着李唐深深鞠了一躬,由衷道:“谢谢李老师!”

李唐见状颇为受用。

人嘛,总是有需求的。如今的他不缺钱、不缺女人,更不缺房子,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无非就是观众的认可和同行的尊敬。

“需要准备一下么?”

“哦,不用了。李老师,那咱们开始吧。”

“好!”

李唐的台词不多,大部分都是苏燕在说。因为从小学越剧的缘故,苏燕的声音条件还是不错的,只是在台词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训练。为此李唐还不厌其烦地帮她指导了一番,直至王晓帅和摄影师他们扛着机器气喘吁吁地走过来。

“李唐,燕子,再辛苦一下,加个正面镜头。”

“没问题!”

拍戏就是这样,一场戏往往由多个镜头组成,条件好一点几台机器同时拍摄。条件不好,或者剧组就一台机器,那么只能从不同角度一遍一遍的拍。

此时要拍的是李唐骑车带着苏燕,从门面房那边拐过来,一路骑上码头的正面镜头,由远及近,最后自行车在镜头前停下来,给到自行车前轮一个大大的特写。

花了近半个小时,这个镜头反复拍了三条才算。李唐骑车带着苏燕连续几个冲刺,难免有些气喘吁吁。

“歇会儿。”

王晓帅凑上来,递过一根烟。虽说是初次合作,他对李唐很满意,没有明星的架子,叫怎么来就怎么来,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演员本身的想法似乎多了一点。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到了李唐这种层级的演员,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只是自己非但没能说服他,有时反倒觉得对方的想法似乎比自己的设想更有道理,这让王晓帅多少有点没面子。

“一会儿是固定镜头,先是近景,然后直接拉到大全景,再给到中景……”

王晓帅接着又拿出分镜画稿给李唐解说着下一个镜头的拍摄。

不得不说王晓帅的分镜是李唐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精美的分镜画稿,而且整个构图也透着别样的审美。

想想也是,人家毕竟从小就学画画,考上北电导演系之前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当年他在美院附中的同学,也是他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中的男女主角刘小东和俞红,如今不但是中央美院的教授,更是驰名中外的大画家。

李唐合作过的导演,楼烨、程尔、张一谋,以及现在的王晓帅,早年都是学画画出身,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色彩、构图的运用能力都特别高,分镜不但画得好,而且画得特别清楚,让人一目了然,不但能让摄影师更好的找机位,也能让演员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领会导演的意图。

多说一句,贾科长也是学画画出身,传闻中好象就姜闻差点意思,据说他的分镜画稿根本就没法看,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

“那我的位置呢?”

李唐在画稿中并没有看到自己站位。

王晓帅有点吃不准道:“对称构图怎么样?”

李唐了然,指着画稿边角的位置道:“那我就在这个位置?”

“要不先试一试?”

“好呀。”

自行车按照分镜画稿停在镜头前,所谓的近景就是镜头穿过自行车的三脚架,拍摄苏燕踱步的脚,然后镜头才慢慢后拉,把整个码头以及码头的背景展现出来。

应该说王晓帅选的这个景非常不错,除了脚下这个用石块堆砌而成富有年代感的码头,远处还有两个小岛,一左一右形成了一个避风港,岸边不远处星星点点还是有不少露出海面的礁石。

那些铁质的大型渔船并排抛锚在避风港中央的海面上,只有零零散散几艘木制的小渔船才停靠在岸边。今天的风浪有点大,小鱼船正随着海浪一上一下的起伏着。

岸边的海水看起来好像挺清澈的,但是放眼望去却是灰蒙蒙的海面,没有想象中的碧波荡漾,亦或湛蓝的海水。而且这里没有沙滩,海水退去,剩下只有泥泞的滩涂。

李唐走到码头一边的脚上,望着远处的大海。剧本中的二弟此时满腹心事,儿子回来了却见不着,望着大海,想着心事。

只是光站着似乎缺少点氛围感,他从兜里掏出烟来,笼着火点了一根。另一边苏燕正在踱步,他只能站着,用行话来说这叫一动一静。

但就这么站着吧,又好像太过常规了。演员嘛,总想演出一些与众不同来。

他索性又蹲了下来。

这一蹲倒是让正在摄影机的取景框里看着他一举一动的王晓帅眼睛一亮,一动一静,一高一低,反差感一下子出来了,整个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唐似乎觉得光蹲着还不够,调整了几个蹲姿,最后选择把重心放在左脚,左手撑着下巴顶在左腿上,整个身体微微左倾,右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