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2/3)

在决断完这一件事之后,刘备又紧接着对诸葛亮言道:“除拟这道诏书外,你再拟一道诏书追悼糜君。

并命左中郎将杨仪为使持节,追赠糜君骠骑将军司空印绶,追封糜君谥号为文襄。

等到安葬时,再命令史十人遣虎贲,前后都奏响鼓吹,以骠骑将军及司空仪仗队伍为糜君送葬。

成都中凡三公以下,那一日也都必须亲临。

除此之外在诏书中言明,依糜君临终意愿,死丧不误国家大事,故而糜氏族人无须为糜君守丧。”

听到刘备的这个吩咐,诸葛亮依旧领命称是。

以糜竺生前的功勋及刘备对他的情感,他死后被追封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糜竺在生前就是九卿之一。

而尽管是追封,但以当世礼法,追封先人后的一切荣誉如同先人在时一般,该先人的族人都可以享受到。

也就是说从此之后,旁人若要尊称糜竺,都要将他当做司空看待。

而且糜竺的家族,也将出现第一个三公,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若说追封糜竺为司空是情理之中的话,那么从刘备给糜竺的谥号及送葬的种种布置,可以看出刘备对糜竺的情感有多深。

文襄二字对于人臣来说是极佳的美谥。

而且依两汉礼制,寻常人臣得到谥号已经不容易,更何况他们一般只能得到单字谥号。

可现如今糜竺却得到代表极大殊荣的二字谥号,还能得到那明显超规格的送葬规程,刘备对糜竺可谓极尽死后之哀荣了。

至于不让糜氏族人为糜竺守丧,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为了糜旸,也是为了梁州。

在连续吩咐完这两件大事后,刘备又不禁咳嗽了几声。

他的神色变得愈发苍白起来。

见到这一幕,诸葛亮赶忙上前为刘备拍背捋顺气息,在诸葛亮的服侍之下,刘备的气息才渐渐平稳。

看着如子侄般照顾自己的诸葛亮,刘备脸色苍白之余,却还挂着一些欣慰的神情。

只是国事要紧,他接下来要对诸葛亮吩咐一件最重要的事了。

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对着他轻声言道:“朕的身体卿也看到了,再也不复年轻时的健壮。

只是国事为重,今日糜君用性命为朕博来的大好机会,朕不能放过。”

说到这刘备从身前的御桉上拿起一道诏书,他将这道刚刚亲手写就的诏书交到诸葛亮的手中。

然后他流露出慎重的语气说道:“这道诏书乃是朕亲笔所写,诏书中的内容是朕要让太子临朝听政,锻炼处理政事的能力。

而在太子临朝听政期间,朝中的一切政务都交由卿决断,希望卿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听到刘备语带凝重的这番话时,诸葛亮眼中已有泪水浮现。

诸葛亮知道刘备为何会提前赐给他辅政的权力,并非是刘备诏书中所说的那般,他想提前锻炼刘禅的理政能力。

而是刘备察觉到,他的身体可能暂时无法应对接下来那繁杂的政务了。

他需要一段时间好好将养身体。

刘备凝重的语气中还带着些许歉意,似乎他感觉到如此劳累诸葛亮,是一种不对。

在意识到刘备内心中复杂的情绪后,诸葛亮的心中感到十分悲伤。

只是诸葛亮怎么会不理解刘备的无奈呢?

元从老臣或死或在外,元从二代还需要时间成长。

现在整个大汉中是不缺少相应的治政之才,但能让刘备完全信任的又有几人呢?

别忘了,刘巴今日的所为让刘备伤透了心,也为他敲响了一个警钟。

汉室宗亲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朝野上下,刘备能够托付的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呀。

迎着刘备有些歉意的目光,诸葛亮暂息悲伤之心。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刘备放心,好好养病。

所以面对着刘备的托付,诸葛亮手握诏书微微退后一步,对着刘备涕泪参拜道:

“臣敢不竭尽心力,死而后已乎!”

自他跟随刘备的那一日开始,他就如同糜竺等人一般,将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刘备的大业之上了。

听着诸葛亮在他身前的郑重承诺,刘备的内心安定了一大半。

他这一生经历过许多背叛,但上天卷顾他的是,有着一部分人永远对他至死不渝。

只是刘备还有着一点要对诸葛亮嘱咐。

“待相应罪证整理出来后,卿切记不可手软,该族则族。

今日的一切,并非是糜君一人所造就的大好局面,云长等人若在天有灵的话,也是希望那些宵小罪有应得的。”

在说这番话时,刘备的语气充满着冷厉。

刘备知道关羽、糜竺、孙乾、简雍等人之所以会先他一步离去,乃是因为他们的身体中都有着暗伤。

可以说是他们用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