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八章 人生抉择 喊杀震天(2/4)

为大汉最炙手可热的大臣。

糜旸想得到这些很简单,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只要他对一些事,视而不见,并且加入其中就好。

可是无比尊荣,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为什么不选择去过。

反而要来做这一种容易引起世人极大争议,容易引起士族巨大反感的事呢?

这对他的将来,没有一点好处。

对于这点,吴懿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他还想到,若今日高台上的事情传扬出去,陛下与丞相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可是就在吴懿想到这一点后,他好似明白了糜旸为何会如何做。

今日糜旸的做法,好像当年的陛下呀。

当年刘备入主益州时,在一开始益州士族对益州换了个主人并没有太大的不满。

毕竟对士族来说,换主人乃是常态,只要不触碰他们的利益就好。

但让益州士族没想到的是,刘备入主益州后,他却对益州的现状感到十分不满。

“士大夫多挟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因为十分厌恶刘焉、刘章父子主政时优柔宽纵士族的作风。

也为了让益州的民众能过上一个好日子,在刘备的授意之下,五位大才合力创作出一部《蜀科》。

那部严厉的法律一经颁布,立刻就在益州引起轩然大波。

《蜀科》的指导思想便是“先理强,后理弱”,何为强,何为弱,天下人皆知。

因为《蜀科》的颁布,益州士族对刘备入主益州开始深深不满,并不断明里暗里施加阻力,想让刘备半途而废。

可是让一众益州士族感到失望的是,当他们如此做的时候,还不等刘备做出反应,那位一向以温和待人秉性着称的诸葛亮却率先举起了利刃。

一位位世家豪强人士倒在鲜红的大汉旗帜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庶民被解放出来。

当时的阻力不可谓不大,但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却在这一点上无半点妥协。

没有他们当时的坚持,便没有如今的益州大治,也没有近几年来的数场大胜。

联想到刘备与诸葛亮往日的作风,吴懿不由得脸露无奈。

陛下与丞相又怎么会因为今日之事怪罪糜旸呢?

他们皆是糜旸之师,糜旸的作风正是承袭于他们。

他们与糜旸同是,那不肯与浑浊俗世同流合污的真正士人呀。

只是糜旸相比于陛下和丞相,他的行为更为果决。

怪不得,糜旸会那么受陛下与丞相的青睐。

怪不得,自己始终得不到陛下的信任。

既非同道,何谈信任?

无奈之色稍纵即逝,想通一切的吴懿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站起身来。

他慢慢朝着糜旸走去。

吴懿的脚步很沉重,但他却知道他必须要在众人面前做出一个抉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这指的是往日的他。

只是正如孟子所说的那般,二者常常不可兼得,那么今日就让他舍弃一件吧。

见吴懿脸露沉重的朝着糜旸走去,他背后的一众官员脸上全都浮现喜色。

他们最怕的便是吴懿对此视而不见。

但只要吴懿有所抉择了,他们觉得吴懿一定是站在己方这边的。

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往日吴懿的所作所为。

也来源于吴懿的身份。

吴懿在来到糜旸的身前后,他与糜旸对视起来。

以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都尽量避免与糜旸对视,以免被扣上一个不敬的罪名。

只是今日,他不再谨慎了。

对视之余,吴懿继续朝着糜旸前进。

糜旸身后的丁封见状,想上前如那日一般阻止吴懿,可是他的举动却被糜旸所阻止。

今日的吴懿显得格外胆大,但这样的吴懿却让糜旸有种重新认识他的感觉。

糜旸知道吴懿近前是有些事要问他,他便没有让丁封阻止吴懿。

今日阅兵之时,为以防不虞,他内身是穿着精甲的。

在没有阻拦的情况下,吴懿很快就来到糜旸的身前。

看着近在迟尺的糜旸,吴懿将内心中的最后一个疑问问了出来。

“牧伯往日所为之事,皆是为了今日吗?”

杯酒释兵权,严刑处置逆将,包括话语中警醒自己等等。

一环扣一环,步步紧逼,及至今日的阅兵耀武。

今日的阅兵是为耀武不错,但糜旸耀武的对象却不止关中的曹真。

在往日中吴懿只以为糜旸是为了大权独揽,但很显然他的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面对吴懿的这声询问,糜旸沉思一会后,他答道:

“既为今日,亦为来日。”

糜旸话语中今日指的是三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