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八章 见或不见 反客为主(2/3)

中位高权重,但他既非汉帝,又非执政,怎能单独与孙权的使者见面?

孙权名为汉臣,实为一方诸侯也。

由于与江东有着血海深仇,世人也许不会误会他有投向江东的想法。

只是若是他真的在新野城中接见来自江东的使者,甚至应下孙权给他的一系列好处。

那么一部分世人或者说他的政敌,难免会以此为口实来怀疑将来他对江东的立场。

哪怕是糜旸拒绝孙权给他的好处,可谁又真的知道,糜旸私底下有没有接受孙权的什么好处?

目前大汉内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大汉来日或许与江东必有一战。

而若是这场仗开打了,本来无论从各方面来讲,糜旸都会是大汉方面征伐江东的第一主将人选。

想来孙权怕的也正是这点,或者说糜旸来日挂帅出征江东,是江东士民最害怕的一件事。

所以孙权想的是若糜旸真接受他的通好了,那么以他熟知的政治规则来说。

纵算刘备再如何信任糜旸,他也会顾忌到朝野之间的疑虑,从而不会选择让糜旸挂帅出征。

人言可畏。

毕竟糜旸是第一人选不错,但他不是唯一人选。

而只要不是糜旸挂帅出征,那么来日江东若真的反叛大汉了,江东的胜算亦会多上几分。

这便是孙权的通盘用心。

糜旸见与不见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糜旸如何做,对他,对江东都是有利的。

只是糜旸现在虽能看出孙权的通盘用心,但是糜旸倒是一时之间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

糜旸自穿越以来,经历的多是兵争上面的事,对于这种政治上的陷阱,他并未有什么应对的经验。

可能刘备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想着以此事来锻炼糜旸。

因为心中的烦闷,糜旸不断地在内室中来回踱步。

糜旸现在终于明白他当年离开成都之时,糜竺所嘱咐他的那句话的含义了。

“政治上的暗箭,是比战场上的明枪更加难以提防的。”

在不断的踱步之下,糜旸心中在一直思考着可以找何人商量此事。

人各有长,既然他不擅长处理这些事,那么他可以找人来为他出谋划策。

但是尴尬的是,糜旸左思量右思量,自觉麾下人才济济的他,一时之间却无法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为他排忧解难。

正所谓人以类聚,糜旸乃是以显赫战功闻名当世的,所以聚集在他身边的一众贤才大多都是军争之才。

就拿邓艾来说,若让他阐述兵争谋略那他可谓是头头是道。

但是让他针对政治上的一系列利害关系来为他出谋划策,那可真是大大的难为他了。

历史上邓艾的死亡,与他在政治上的愚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在左右思量之下,糜旸的心中出现了一个人选。

那人便是孟达。

孟达此人虽说有时心术不正,但他出身名门,当世凡是出身名门的人,对于政治的敏锐性一般都不会太差。

而从孟达历史上的表现来说,他能以一降将的身份,在曹魏那里混的风生水起的,并且深得曹丕的信任,由此可见他的政治智慧一定是不低的。

在这种想法之下,糜旸让人快速召来了孟达。

孟达自那日被糜旸威慑之后,就一直十分安分守己的待在新野城中。

除去之前他跟随糜旸北上之外,别说新野城他没怎么出去了,就连自己的房门,他也是尽量能不出就不出。

但是孟达在听到糜旸召唤他后,他立马就一咕隆从塌上起身,然后忙不迭地跟着糜旸的亲卫离开了他的房屋之中。

孟达知道糜旸对他不算很信任,但是正因为如此,糜旸无要事不会轻易召见他的。

现在糜旸毫无征兆的召见他,说明糜旸一定是有要事与他商量。

心中有着这种判断的孟达,可谓是怀抱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糜旸的身前。

他不担心糜旸不信任他,他担心的只是糜旸没有用得到他的地方。

只是虽然心中再如何激动,在表面上孟达还是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来到了糜旸的面前。

糜旸是在外堂接见孟达的。

在孟达到来后,糜旸并没有拐弯抹角,他当即将心中的忧虑对孟达言明。

而孟达在听完糜旸心中的忧虑后,他在细细思索一番后,点出了一点糜旸之前从未注意过的问题。

“按照礼制,外臣使者拜会天子不得久留,因此张温若想北上,必先得到陛下的允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