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军东下 刘备去向(2/3)

作响,荆州重镇樊城被关羽大军用各种防御工事,给团团包围起来。

当年他星夜从江陵来到樊城外时,所看到的也是这样的一幅场景。

那时他来到樊城外时,身份不过是一孝廉,跟随在身边的只有上百亲卫。

他那时来樊城为的是,挽救关羽的性命与大汉的国运。

现在他来到樊城外时,自身已然成为大汉的左将军,带领的也是上万士气高昂的精卒。

而这次他来樊城之外,为的却是勾取逆魏的国运。

时间不过一年多,但是物是人非,现在想想真是让他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只是糜旸还未在大营外感慨多久,就在他率领大军陆续从战船上下来后,已经提前得知他大军到来的,早就守在大营外的马良就迎了上来。

马良的身后还跟着许多属吏。

马良在来到糜旸身前后,率先对着糜旸一拜。

虽然马良的资历,年纪都比糜旸高,但是现在的糜旸已然是大汉的一方都督,位高权重。

所以单单从位份上来说,马良是要处于糜旸之下的。

毕竟按照大汉旧例,虽然刺史一职权责重大,但是品阶却不高。

在马良对糜旸行过礼后,糜旸亦对马良回了一礼。

在互相见过礼后,马良便指挥身后的属吏将糜旸所带来的的大军,按营的单位分别带入刚刚修建好的军营中。

马良的处事风格很像他的偶像诸葛亮,那就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在当初刘备拿下益州后,马良专门给他的偶像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夸赞他,但是在那封信中马良还提醒诸葛亮应该简拔人才,让人才各居其职。

这说明一开始的马良不是这样的。

结果在诸葛亮收到这封信的不久后,刘备便将马良征召进他的左将军幕府之中,成为了诸葛亮的下属。

在跟随诸葛亮几年后,再次被外放的马良却完全了改变他的做事风格。

而他有这种改变,完全是受到诸葛亮的感染的缘故。

就连大汉的尚书令刘巴,任何人都知道刘巴真正想效力的对象是曹操。

但是在诸葛亮的感染下,哪怕是对刘备并无君臣之心的刘巴,都不得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气为刘备梳理国家经济。

这样的政治风气,在曹魏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曹魏要是有这番政治风气,早就统一华夏了。

这便是一位伟大丞相的引导作用。

后世人有人经常批判诸葛亮不会用人,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但说这种话的人,完全是无视历史上季汉所面临的险恶环境。

若没有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若没有诸葛亮的表率作用,历史上的季汉拿什么国力去大举北伐,靠的难道是单单理想二字吗?

历史上乃至于今世中的季汉,国力都远远逊色于曹魏。

要想让季汉不被甩出太远,季汉的执政者唯有使出十二分的力气方有可能。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这也是历史上为何曹魏、孙吴都有长寿者,而季汉却很少有的原因之一。

就像今年的荆州,若不是马良事必躬亲,亲自监督荆州粮食的收割及押运问题,关羽是肯定没办法这么快再次发动北伐的。

糜旸看着眼前的马良,见他年纪不算大,头发中却已然出现丝丝斑白。

而前一年自己与他相见时,他的神态还不是这般。

由此可见这一年来,马良为国事操劳到何种程度。

季汉的理想者,是真的无怨无悔地在燃烧生命,就为了完成那看似不可能的志向。

对于这样的人,糜旸心中是充满着敬意的。

马良不知道糜旸心中对他的敬意,他见糜旸身后的大军,跟着己方的僚属已经大部分进入大营中。

他眼神中浮现出一丝担忧,而后伸出手虚引将糜旸单独引到一旁对着他言道:

“左将军,近来良已然在大将军的身上闻到药味。”

听到马良这么说,糜旸的眼神不禁一凝。

马良的这句话代表着什么,糜旸很是清楚。

他顷刻间用担忧的目光看向关羽的主帐所在。

...

汉中郡,南郑城。

今日的南郑城,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在一望无际的南郑城外的平原之中,有着众多的汉军士卒开始修建着营帐。

而观那些人的军服打扮,与汉中郡中的汉军有着些许不同。

在那些汉军士卒的兜鍪上,插着一根迎风飘扬的白羽。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