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军分三 七斩为令(2/3)

无勾连。

而且这三人之间,除了张嶷与邓艾两人之间还好之外,孟达对张嶷与邓艾两人,是看不上眼的。

这样就可以防止这三人进行私下串联,威胁到他。

这是从上层架构中做出的制衡手段。

当然靠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在一万大军当中,若论对糜旸最忠心的,不是邓艾,亦不是张嶷,而是糜旸从公安城中特地带来的一千五公安士卒。

这是在公安一战后,糜旸收获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那一千五公安士卒,在糜旸恩威并施的手段之下,早已经对糜旸死心塌地。

一千五公安士卒其中有五百人被糜旸收为亲军,剩下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糜旸的打算是让他们成为这三营大军中的各级基层军官。

统率大军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架构执行,而军队组织架构的根本就在于各个基层军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旦糜旸将一千公安士卒委任为,九千大军中基层的军官。

那么凭借着这一千公安士卒对糜旸的忠心,他们自然会为糜旸看好这支大军,从而让糜旸达到完全掌控这支大军的目的。

哪怕三营主将中有人想反叛糜旸,他们亦根本指挥不动手下的大军。

这才是彻底掌控一支大军最好的办法。

而且将一千公安士卒,委任为大军中的各层基层军官,也会有一个好处。

那便是这一千公安士卒,都是经历过血与火战争的老卒,在他们的带领训练之下,这九千大军亦能很快发挥出战斗力。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

在糜旸的安排之下,加上有着一千公安士卒的协助,不出数日,三营大军的大致框架就已经组建完毕。

数日后,天朗气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场之上,矗立着一座刚刚建成的高台。

此刻糜旸正站立在高台之上,看着下方乌泱泱的一片大军。

不同于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对的那数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万大军,乃是真正从属于他的大军。

亦是将来他在乱世之中,赖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这种原因之下,糜旸务必要将高台下的这近万大军,锻炼成一支强军。

这时在高台之上的只有糜旸,他的身边没有关平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边亦没有于禁这位名将可以教授他经验。

接下来大军的一切训练事宜,只能靠糜旸自己安排。

正所谓:“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

从小受到一众名将教诲长大的糜旸,知道凡是训练士卒,主要方面来说有四要:

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

这四要是保证麾下大军能够听从指令的先决条件,而在这四要之中,糜旸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

严明的军纪,是锻炼出一支强军的基本。

在糜旸站在高台上之时,高台之下的近万大军亦在仰头看着糜旸。

自他们投入糜旸麾下以来,糜旸之前所宣扬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优惠政策一直在贯彻,并没有一次食言过。

这样的情况之下,糜旸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誉。

就在近万大军的目光在注视着高台上的糜旸时候,他们只见高台上的糜旸开始招手。

而后他们身前的数百糜旸亲军开始上前,双手叉腰朗诵起糜旸亲自定下的军令来:

“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

食不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

...”

在数百名糜旸亲军的朗诵声之下,一声声糜旸亲自写的军纪斩令开始传递在近万大军的耳中。

一声声斩令飘荡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万大军脸上都浮现了畏惧之色。

糜旸一共定下七条斩令,分别针对七种情况:轻军,慢军,盗军,欺军,背军,乱军,误军。

斩令很严,但不严无法出强军。

糜旸今日所定下的七条斩令,其实出自诸葛亮所撰写的兵书之中。

历史上诸葛亮依靠这强大的军纪,就算在关中平原中与魏军正面决战,亦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