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 葛公德政 盛世场景(2/3)

在刚进入成都平原之中时,在大军中的糜旸就感受到一副与荆州油然不同的景象。

广袤的平原之中,有一条刚刚修葺的宽达十数丈的官道直通远处的成都城。

而在这官道两旁各自分布数万亩田亩,在那数万亩田亩之中,许多水渠在诸葛亮的亲自规划之下,穿插在这数万亩之中。

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

成都外有一都江堰,乃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所作,自都江堰建成以来,它一直是川蜀农业的命脉。

在刘备执掌成都之后,诸葛亮一方面实地考察,命人修葺改良都江堰。

另一方面诸葛亮将都江堰当做蜀中农业的命脉,征召丁士一千两百人守卫,并设有堰官。

糜旸的堂兄糜威便担任过第一任都江堰官,负责守卫都江堰的安全。

这一举可谓是前无古人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诸葛亮有此举,乃是有着深刻的背景。

都江堰自建成以来: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但是这一幕却在刘璋父子执政之后,发生了改变。

第一任益州牧刘焉乃是外来人,他为了得到蜀中大族的支持,因此对蜀中大族十分放纵,而刘璋性格本就优柔,这一点在他继任益州牧之后更为显着。

在刘焉与刘璋连续的宽容放纵之下,蜀中豪族的行为越来越过分。

谁都知道都江堰是蜀中农业的命脉,那些蜀中豪族为了掌握这个命脉,竟大多联和起来,派遣家中部曲驱赶都江堰附近的普通百姓。

本来都江堰是: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

但在那些蜀中豪族的把持下,都江堰完全违背设计初衷,成为他们谋利的私器。

“从则引水灌溉,逆则杜塞水门。”

更绝的是,那些蜀中大族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竟然在将都江堰的水引入成都平原后,私自四处开挖水渠,将所有的水都引入自家的田地中。

本来来自岷江的水在都江堰的作用下,“穿二江成都之中”,结果在那些蜀中大族的骚操作下,变成“穿二江私田之中”。

在那些蜀中豪族掌控都江堰的情况下,因为许多百姓的农田得不到水源的补充,导致田地大量荒芜。

荒芜之下,百姓无粮食收入,最后只能卖田给蜀中大族。

最后田卖完了,百姓只能将家人及自己卖给蜀中大族作奴婢、附庸,以维持生存。

在后来刘备攻下成都之后,益州大族为了讨好刘备,维持自身在当地都江堰的所有权。

他们纷纷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想以此利益均沾之举来堵住刘备麾下大臣的嘴。

但可惜那些大族的建议,却遭受到了以赵云为首的一众大臣的反对: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在这之后,逐渐将势力触角遍及成都平原的刘备与诸葛亮,才渐渐发现了当地大族的猖狂之举。

这一举动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人来说,显然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们君臣二人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可能对众多百姓家破人亡的举动无动于衷。

于是乎,一部《蜀科》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应时而生。

这部主要打击豪强利益的法律一经发出,那些往日霸占都江堰,鱼肉百姓的豪强瞬间遭受灭顶之灾。

在《蜀科》颁布之前,蜀中豪强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在《蜀科》颁布之后,诸葛亮一反温和常态,他厉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

理强便是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

理弱则是努力扶植农民,发展生产。

借助《蜀科》这部法律,诸葛亮以“先定罪、再发兵”的方法横扫了一遍那些霸占都江堰的豪强大族,将都江堰重新解放了出来,并最后派兵镇守。

自那之后,诸葛亮亲自重新规划成都平原各地水渠,将都江堰的水再次真正用到当地民生之上。

并且诸葛亮借清理一部分豪强的时机,将大量本来被强买强卖的田地以及人口给解救出来,从而令成都平原附近的民生渐渐得到稳定。

自此,蜀中人民大乐,皆感恩诸葛公之德政。

在诸葛亮的执政之下,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重新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蜀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