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这世间,怕是再也没有老师这般的人了(1/2)
狄咏继续说服:“长久鏖战,不必担忧。只要前期连胜几番,后期时战时和,主动权都在我方手中。”
“还请老师细说!”赵仲针不懂就问。
“你想想,前期连胜,自然夺地夺城,若真成鏖战之局,两国必然要谈判,以往宋辽之战,每每如此,战了和,和了战,二十多年皆如此。若是想止战,简单非常,城池还与他就是,辽人岂能不允?”狄咏答着,逻辑简单非常。
赵仲针点着头,道理是对的,但他还有疑问:“但是,老师……那这战争开起来有何意义?若到时候真如此停战,岂不白打了?”
狄咏刚才那番话,只是说辞,也是局势最坏的打算,最后一步的办法。狄咏从未想过白打,但却必须用这个打算来说服赵仲针。
听到赵仲针的疑问,狄咏又道:“不是白打,此战一开,一来可保西域不落入辽人之手,这很重要。其次,宋辽几十年不战了,来日还必有一战,为师所想,也是要试一试如今辽国军备强弱,为来日真要开战做个准备,此乃知己知彼之法也。第三,我宋军……其实大多糜烂不堪,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上过战阵,早已失了勇武,战事再开,便是练兵之法,越多的人习惯了战阵,来日便越强一分。皆为长久计……”
狄咏说完话,停顿了一下,看了看赵仲针……
赵仲针正在思索。
狄咏立马追了一番最重要的话语:“为师所想,宋辽之决战,必在仲针之手!不可再拖给子孙后代,否则那时候,仲针也不在了,为师也不在了,怕就怕是个家国倾颓,子孙为奴!”
狄咏话里还有一个含义,我这个老师这么想的,我就想问问你这个学生是不是这么想的 ,有没有这份胆气与担当!
狄咏早已把赵仲针架起来了,架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此刻,赵仲针还能下来吗?
为子孙计,为后人计。
就看赵仲针怂还是刚!
赵仲针果然开口:“老师之语,学生明白。学生也如此想过,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可把此事留待子孙去做,辽人狼子野心,日日窥伺。反而咱们宋人一个个醉生梦死,若是学生不能解决此事,后人怕是更难解决此事,而辽人日日准备,到时候当真后果不堪设想。学生只是觉得,若要开战,一定要准备好一切,老师此番,仓促了些……”
狄咏目光紧紧盯着赵仲针,知道赵仲针的话语还没说完,心中也期待无比。
赵仲针果然接着说:“不过,老师所言,也当真合理。若真是试一试,试探一下,随时有停战之法,那这试一试也未尝不可,也当真要有一个知己知彼,来日也好清楚咱们到底要准备到何等地步。试一试……老师当真是想试一试?”
狄咏认真点头:“试一试是其一,确保西域不落辽人之手是其二,一举两得之法。以火炮之威势,打辽人个措手不及,连取城池!便可确保停战无虞!”
“学生真是迫不及待想回京看一看老师口中的火炮之威了……”赵仲针不是怀疑狄咏,而是他真的想搞清楚这个所谓火炮,到底能有哪般的威势,是不是真能确保连夺城池,攻守无虞。
“嗯,此事不难,速速回京就是!”狄咏点着头,心中大气一松,事情成了。
“老师向来谋定而后动,所思所想,必然无差,必然无差啊……但只怕此事在朝堂上说不过去……”在赵仲针的角度里,狄咏说服自己,那是狄咏这个老师看重自己,对自己无私。反而是朝堂那一关,更重要。
狄咏却眉头一皱:“当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赵仲针惊骇非常!
狄咏点头:“说服不了,自是只有一意孤行!朝堂诸公,只图安乐,岂敢犯险?唯有我,不得不犯险。若是我都不去做这些事,便再也没有人回去做这些事了。”
这话听得赵仲针立马也不爽起来,最近被狄咏洗脑严重,便是口中说道:“唉……他们哪里知道辽人的狼子野心,只以为辽人与他们一样,只图安乐!若非老师带学生使辽一番,学生便也以为辽人与我宋人一样……辽人才真学得国家兴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起来,学生对辽人,其实越来越佩服了!唉……回头再想,辽人取西域,岂不也是长久计?汉匈之争也!如此一想,不免教人心颤不已!”
这学生,是真不错。
是这个道理。狄咏教导赵仲针这么久,虽然有洗脑有忽悠,但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狄咏真的认真在教,灌输的都是狄咏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东西,是想把赵仲针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而不是想把赵仲针忽悠成一个傻子。
其中狄咏不断给赵仲针灌输危机意识,虽然对象是辽国,虽然历史上辽国往后并没有对宋造成过威胁,但还有女真大金,还有更后来的蒙古!
这个思路,从来不假。这个危机是一定会来的!这个道理,是绝对真理!
狄咏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洗脑赵仲针,就因为狄咏灌输的所有东西,他都是对的。若是狄咏真想把赵仲针忽悠成一个傻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