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1章 养寇可自重(1/2)

狄咏回家,与老爹狄青详细说了今日见梁适之事,也把自己与皇帝见面的场景说与狄青听。

梁适让狄青明天上一封请战的奏折,这件事情,狄青也有些犹豫,便问狄咏:“我儿,此奏,该上吗?”

狄咏想得一想,也觉得要有一个保险起见,答道:“先写出备好,上与不上,明日再来定夺,若是梁适真能办到此事,明日官家必来相召,见到官家之后,父亲可再决定上奏与否,若是当真事成,这奏折不上也可,父亲可当官家之面以话语表出忠心请战之意!”

狄青点头,欣慰一语:“我儿真已成人了,当真面面俱到,可当一面。为父着实欣慰啊!”

狄咏还道:“父亲,此事若成,战局一开,定要留得后手!”

“嗯?我儿此言何意?”狄青有些不解。

“养寇可自重!”狄咏与父亲便是直白之语,狄咏依稀记得,狄青似乎就是升任枢密使之后,立马遭到了文臣集团的反扑,不久之后就陷入绝境,最后一贬再贬之下,惊吓惶恐郁郁而终。

所以这官可以升,但不能真的把君王之事都给了却完了,否则那就真的无用武之地了。

所以,这贼寇得剿,却也不能完全剿灭,还又不能放任贼寇涂炭同胞,这里面的门道与尺度把控,就要显出极致的智慧。

狄青却不认同狄咏话语,语气严厉:“为家国社稷,岂能放任贼寇?此可谓不忠!休要出此误国之策,为父出征,贼寇必要剿灭,乱事也要平息!你万万不可有此悖逆之念!”

狄咏有些为难,这老爹在忠心这件事情上有点一根筋。对于大宋皇帝,他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二心,这是他与生俱来的观念所在。

罢了,不多谈。

这事情还得狄咏亲自来谋划,养寇自重之事,一定要做!必须要做!这“贼寇”必须要养到有另外一个“贼寇”来接手的时候才能彻底解决。

不然就算狄青升了个枢密使,不过也是一介朝堂武夫,空有其名,还死得更快了。

下午半晌,梁适入宫,觐见皇帝!

君臣二人独自奏对。

皇帝赵祯发问:“梁相所为何来?”

“臣为宽陛下之心而来!”梁适答道。

赵祯闻言,立马坐正,抬眼看着梁适,语气中带有怀疑,问道:“如何宽心?”

梁适口中答道:“陛下,狄青出征,不过有三虑,其一,怕其在军中威望过大,手握大军,领兵而逆!其二,怕其凯旋,再有封赏,便是枢密使,手握大权,在军中安插亲信,威胁社稷。其三,怕其功勋过大,在军民之中威望过高,不好拿捏!”

梁适说得极其直白,只因为他今日就是来表现的,表现的意义就在于凸显他有为相之能,朝堂上下,一个个对狄青出征之事三缄其口,怕这怕那。便是都没有想好其中定计,也没有琢磨透皇帝之心。

梁适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去琢磨皇帝之心了,转而来给皇帝宽心。

赵祯听得这般直白之语,不置可否,只是手指轻轻敲打着桌案……

梁适有些心惊,却也不做声色,其中不免也有赌的成分在,若是赌成了,在皇帝这里就有了功劳,在狄青那边也有了人情。

既然是赌,梁适便又再说:“陛下,这三虑,也有三解。其一,邕州之兵,统共不过四五万,还多是乌合之众,连万余贼寇都难以剿灭之军,实不足为惧。而那狄青心腹皆在西北,到得几千里外的南边广西邕州,更不足为惧。其二,就算狄青为枢密使,满朝文臣,皆不与其为伍,哪怕是枢密院内,也皆是忠心士大夫,狄青一人,起不了多大风浪。其三,武夫之辈,向来行事少谋,随性而为,若真要拿捏,何愁无话柄?”

三虑三解说完,梁适表面上轻松非常去看皇帝,却是心中紧张不已。显然他在狄咏面前打的包票并没有那么保险。

皇帝赵祯听完这么一番话语,起身,踱步三五,忽然转身,问道:“其子狄咏如何?”

梁适闻言一愣,却也答得快:“其子狄咏,少年天才之辈,才华横溢,腹有诗书,圣贤弟子也!将来必成大器,家国栋梁之才!”

夸奖一个人最高的话语,来来去去就这几句了,别人如此说,兴许有一部分是客套。但是梁适如此说,是他心中真有一个评价。狄咏在他心中的评价就是:文才,城府,格局,见识。

不过,也就还是个不及弱冠的少年而已。说将来,其实还远得很。

皇帝忽然说得一语:“其四,狄青有一个好儿子啊!”

这句话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是皇帝自己在梁适说的三虑三解中又加了一解,那就是狄青有了狄咏这么一个好儿子,一个热血忠心的大宋好少年。

“陛下之意是?”梁适强忍着内心的欣喜,连忙问道。

“派他儿子与他一起出征吧……”皇帝下了定夺,梁适这三虑三解,还真就十分有道理,真宽到了皇帝之心。

皇帝与士大夫的天下,单凭一个武夫,还真难翻起什么大浪花来,更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