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朕欲临朝(1/2)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天下,普天同悲!
其实还有大事,那就是建造皇帝陵寝,有些皇帝生前就开始造陵寝,乃至一登基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
仁宗的陵墓,却是死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建造,为了赶工期,枢密院直接调拨了四万六千多名军汉参与建造。
整个陵墓区域,占地之广,长三十里,宽二十里。工程造价预算,至少要五六百万贯之巨,几乎就是发动一场大型战争的军费所需。
这事,是相公们与皇帝赵曙商量的,狄咏也算是商量的人之一,但其实,狄咏是并不认同这个方案……显然是觉得如此靡费,实在没有必要。
但口头上,狄咏却又说不出反对的话语,越是说不出反对的话语,狄咏就越觉得恶心。
这话怎么说呢?许多人就是这样,生前不孝,死后不记,偏偏又会花费巨资去办丧事,丧事这种事,是给死人办的吗?许多时候其实不是,是给还活着的人的脸面办的。
赵祯的这个陵墓,显然就是这种恶心事,死后不记,忘恩负义,却偏偏要用这陵墓去把这脸面给保住。
给赵祯修陵墓的事情,倒也不只是宋人的事情,也是辽人的事情。
为何?因为辽皇帝耶律洪基也在辽国给赵祯修了一个衣冠冢,且香火不断,如祭奠自家祖宗。
辽人,其实也很感谢宋仁宗赵祯,为何?因为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两国从无真正的战火冲突。
名义上,宋辽兄弟之国,这一点,辽人是很认同的,昔日澶渊之盟,两国皇帝那是“结拜兄弟”,而赵祯辈分上自然就等于是耶律洪基的叔父,叔父去世,香火祭奠,也是应该。
所以,如今的辽国,真不是蛮夷虎狼,他对这一套礼义之事,看重非常,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这个华夏正统的身份,为了这个身份,就更加在意这些礼义上的事情。
辽皇耶律洪基,是真会沐浴焚香去认真而又严肃的祭奠赵祯。
若是真有一日,宋辽成为了一个国家,融合起来其实很简单,远比此时融合党项要简单许多。
太子赵曙,登基了,登基典礼并不很隆重,因为赵祯是棺椁还在神御殿里,也得守制守丧,不宜大肆庆典。
只在宗庙里告祭祖宗天地。
过几天,皇帝圣旨,封曹皇后为皇太后。
事情到这一步,其实政权交接就完成了。
狄咏终于可以再次入宫了,之前狄咏也想入宫,却被李璋用各种理由劝返了,直到如今,狄咏才能以拜见太后的名义入宫。
其实也还是因为这个政权稳定交接完成,那赵曙已然成了皇帝,狄咏从此,哪怕对皇帝有一句背后的非议,那也能是罪过了,仁宗让人喷,那是因为仁宗愿意让人喷!并不代表别的皇帝也愿意让人喷,更不代表乱喷皇帝真的就可以不获罪。
其实也还是没人再怕狄咏搞什么事了,也没有人会再跟着狄咏搞什么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狄咏已然就成了这朝堂边缘人物……哪怕身居要职,哪怕他是枢密使相公。
到得狄咏这个位置,你有没有权力,只在于你的话在朝堂上会不会被采纳,换了一个领导,他不听你说话了,你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权力了。
好在,仁宗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狄咏也习惯了这个状态。
不然还真有一种人走茶凉的感受……
太后其实也在等着狄咏来,见得狄咏,有几分激动,却没有笑容,便是曹太后的脸,依旧还是浮肿的,一看就是以泪洗面所致。
礼节之后,狄咏落座,太后倚着榻,虽无哭声,却还时不时有几滴泪水,手中的手帕便也立马去擦。
也有话语:“子道啊,往后,你作何打算?”
狄咏闻言,本想说一定场面话,却是顿了顿,出了直白之语:“除非官家下旨,革了臣的官职,否则,臣必不会请辞而去……”
这直白话太直白了,也在耍赖,大宋朝官场有光荣传统,得有自知之明,你不受皇帝待见了,就该自己请辞走了。
若是皇帝派人来暗示你了,你更该立马请辞滚蛋了,如此,也好让皇帝表演一番三请三让的仁义道德,还得好好留你一留,实在留不住了,脸面上还得给你加官进爵,封赏大大的有。
但狄咏这话的意思很简单,除非你赵曙下旨,让我滚蛋,否则老子就是不滚,哪怕你三番五次明示暗示,老子就是有这个脸皮。
就看你赵曙能不能下这个旨意,敢不敢下这个旨意?用什么借口下这个旨意?
老子狄咏是谁?状元及第,胡子亲传,事功魁首,南平叛乱,西南开疆,西北灭夏,功勋之高,古今少有。
就问你赵曙,怎么让老子滚蛋?
如果你赵曙真敢下这个旨意,就看看这天下之人心,会如何同情我狄咏!也看看天下士子,又将如何为我狄咏鸣不平,更看看那些清流言官,怎么在朝堂喷你赵曙昏庸!
曹太后问狄咏作何打算,其实就是想问这些,她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