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什么事来着?(1/2)
枢密院里开完了会,狄咏还得去开会,政事堂里要开会。
当官,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永远如此。
政事堂,就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也就是韩琦办公的地方。
人也不少,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官员,三司官员,三省之下,还有六部……有人说六部是养老的地方,其实真不是,六部是真干活的。
只是许多退休人士,会封一个六部尚书的官职,荣誉退休,这些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们顶着这么一个荣誉头衔在养老,并不去六部干活。就好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可以是退休的荣誉头衔,却并不真当宰相。
如此,便也是济济一堂。
朝堂之上,人事变动很大,说起来,仁宗一朝,这几十年来,人事变动一直都大,连宰相也不过几月一两年的事,其他人,其他官职,那更是变得极快。
王安石升官了,不在三司干了,知制诰。这是个什么官呢?其实权力不大,就是给皇帝专门起草文件的,皇帝有什么政策命令,知制诰负责形成正式公文。
但这个职位却又极为重要,他有直接与皇帝商议大小事情的权力,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都能直接建言献策,甚至可以等同于皇帝的贴身顾问与秘书。
王安石能得这个官职,不仅是因为他在三司衙门里工作干得好,还因为他最近把自己主要的变法基本思想写成了系统性的文章,万字长文,奏给了皇帝。
变法这件事,从根本来说,就是看到了国家制度上的很多漏洞与问题。且不说变法成败的问题,就说王安石能系统性的分析国家制度上的漏洞与问题,就足以显出他的才华绝顶。
赵祯爱才之心,便把王安石调到了自己身边行走,所以就当了知制诰。
司马光也升官了,知谏院。纯喷子衙门领头人,御史台与谏院两大喷子系统,司马光领了一个。
还有一人,曾公亮,代替了富弼,成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公亮其人,狄咏算熟悉,他也是翰林院出来的,之前就已经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但他在韩琦之下,一直并不显眼,但也不是真不显眼,是在狄咏的视野里不太显眼。
如今朝堂,还是两个宰相,一个韩琦,一个曾公亮。但在狄咏的视线里,依旧是一个宰相,韩琦!现实也是如此,曾公亮虽然有宰相之实,但在韩琦面前,算不得什么。
赵概、张昇如今参知政事,之前接替包拯知开封府的韩绛,如今御史中丞了,过不得多久,还要补包拯的缺,去当三司使,官员升迁的路,其实都大同小异,韩绛的路,与包拯的路,那是一模一样,而且还是前后脚。
这朝堂新旧来去,速度极快,赵祯的手段就在这里。独独就那韩琦,稳如老狗,稳如赵祯的亲爹!
狄咏来开会,放眼都是熟人,却也大多不怎么熟,这个不怎么熟的意思就是没什么私下里格外好的交情。
也是狄咏,他不用与谁有格外好的交情,他自己就是一方大势!
换句话说,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朝堂,结党营私这种事,不少见,很正常,但其中大多时候,都是派系复杂,利益交错,互相斗争且互相妥协,也互相联合,且多数时候,会依照事情就事论事。
在王安石之后,才真正出现了所谓党争,党争之意,在于党同伐异,意思就是只有立场,没有对错了,只分你我,只分敌我,不是同党,就是共敌。
你要么,就是与我一伙的,咱们一党。你要么就是敌人,我就得干你,不在乎你说的做的有没有道理,只在乎你跟我是不是一伙的,互相斗争越来越惨烈,互相妥协越来越少。
这么一种政治风气,就是王安石首创!后人继承得也格外好,司马光上台的时候,反扑也极为凶狠,明朝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乃至国民党,后来也是这个路数。不在对错,不在真理,只在立场,只在敌我,只有惨烈的斗争与杀戮。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大宋朝的政治风气上,其实是很开放的,这种开放的氛围下,也就并不需要狄咏与太多人去勾结私人之情分。
比如包拯,与狄咏说不上什么私人感情的深厚,但包拯就是会帮狄咏办事,是这么一个道理。
真要说感情深厚一点,今日政事堂在场,也就王安石与狄咏有一些私人感情上比较深厚的交集。
狄咏坐在头前第三,与韩琦曾公亮并排而坐,政事堂下,呜呜泱泱皆是红袍。
正式场合,韩琦要来一大通开场白,听得狄咏是昏昏欲睡。但狄咏其实也不反感,他知道若有一日他自己为宰相,正式场合,也会如韩琦一样……
这就是政治的严肃性!他就不是开玩笑的地方,也不是放松的地方,他只能严肃严谨,一丝不苟,一句话也不能乱讲乱说。
却是狄咏忽然心中冒起了一个念头……
他想起了一些名词,比如“内阁负责制”,这是后世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比如大嘤帝国,又比如日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