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战利有点少(1/2)
众多军将散了去,苗继宣却留了下来,他有话要与狄咏说。
“狄相公,有一言啊,下官是不得不言……”苗继宣语重心长。
“但请说来……”狄咏其实也猜得到苗继宣要说什么。
“狄相公身为主帅,又岂能如此去犯险?军中猛将如云,狄相公又何必亲自带亲兵去登城池?万一……下官是说万一,万一有失,那当如何是好……”苗继宣说的话语,显然是很有道理的。
猛将无数,死一个两个,对于领兵之人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狄咏这个主帅只有一个,一旦主帅有失,几十万大军都有覆没之危……
狄咏笑着答道:“苗知府所言有理啊,下次,下次我一定不会再如此冲动了……”
狄咏这话,半真半假,他一方面是认同苗继宣的话语,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
有那么一句话,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这是在说一个什么道理呢?
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那就一定要豁得出去,不要在蝇头小利面前百般追求,更不要在紧要关头畏畏缩缩。
但许多人就是反着来了,紧要关头面前,惜身惜命,瞻前顾后。小利小情上,却又锱铢必较,宁死不退……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机关算尽,真正要成大事,必须豁得出去,身与命,都得豁得出去,遍数古今,没有一个成大事者,是真的算定一切而后动的。
每一个成就大事之人,虽然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其中许多时候,都会有运气成分,博取运气的眷顾,就得豁得出去。
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人永远想着把一切都谋定而后动,规避一切冒险,那一定成不了大事。
历史上所有伟人之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狄咏显然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豁出去,豁出去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就如此番,他身为一军之主帅,却亲自冲阵登城,得到的东西,有许多,其中更有狄咏最为需要的,那就是七十万大军深入骨髓的敬畏。
另外,狄咏还真不是热血上头去拼命,他知道,全军上下,最精锐的士卒,都在他的亲卫之中,他更知道,一旦自己上阵,这些亲卫必然舍生忘死。
狄咏也选了大战中双方都陷入疲惫的时间节点上阵,都是在规避风险,但搏命,狄咏还是搏了的,虽然只搏了片刻。
狄咏也不断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在高位权柄与富贵中,磨灭迷失了自己的胆气。
胆气,也是成就大事的必备要素。
狄咏也深刻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真正豁出去的事情,永远只能在最为需要的时候才能去搏。
在那些开创过伟业的人中,其实狄咏最佩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也最想学习秦王李世民的崛起之路,秦王李世民的崛起之路,就是一个学习的标准榜样。
李世民,有一个围绕着他的军事利益集团。李世民,有一颗从始至终都没有磨灭的勇气,每每上阵,必为先锋,甚至身为主帅,一旦开战,必然亲自率领骑兵冲阵。
他保持着这份勇气,直到皇位争夺之时,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老爹,如此才上位,天下无人敢说二话。
乃至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在面对突厥的巨大危机之中,还敢以身犯险,亲自在渭水河边与突厥可汗谈判……
哪怕不说李世民,从古至今,伟业者,其实都与李世民一样,刘邦鸿门宴差点身死,登基之后还陷白登山,全军覆没差点一命呜呼……赵匡胤抱马脖冲阵,亲自在万军从中斩将……
乃至教员,已然手握百万雄兵,在陕北宁愿被胡宗南赶得满山跑,连延安都丢了,几次差点殒命,却也不调兵来救……
狄咏,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但狄咏所想,却也不与苗继宣多说,苗继宣听得狄咏说下次一定不如此冲动,便也放心不少,点着头说道:“狄相公知晓就好,几十万大军安危所系,万万不可再以身犯险!”
“那是自然,苗知府的话,我谨记在心!”狄咏认真答着。
苗继宣便也不多说,起身而出。
王韶作为苗继宣的副手,还有工作,那就是与狄咏禀报战损战利:“恩相……”
一句恩相,狄咏转头一看,却已心花怒放。
恩相这种词,在这个时代,多少有一点阿谀奉承之嫌,但更多是一种极致的感恩与尊重。
若是旁人如此称呼狄咏,那是阿谀奉承居多,因为这个词,本就带有一种亲密属性。
但王韶说出口了,那就代表了王韶是发自内心的开始认同狄咏。
认同狄咏战阵之谋,更认同狄咏战阵之勇,还感恩狄咏这个老师教导培养之大恩,更敬佩狄咏为国效命的忠诚。
有些事,还有意外惊喜,忠诚为国,死国死社稷,本就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士大夫之准则,君子之准则。
狄咏此番,那真是表现得淋漓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