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皇权不下乡(1/2)
狄咏起身踱步,面色一阴一晴,终于牙关一咬:“父亲,还是得打!西北经年大战,西军已然是我大宋最精锐之所在,哪怕只有三五万堪用之兵,也得打一仗!党项新败,本也是色厉内荏,越是叫嚣得凶,越是内中空虚,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儿啊,不是为父不愿战,而是如何说服陛下开此一战!”狄青真正的为难就在这里,与其说是说服皇帝开战,不如说是说服朝堂上下的士大夫。
狄咏脚步一停,看向狄青,答道:“父亲,那就不说服!”
狄青双眼一张,人也站起:“我儿何意?”
何意?
主动挑起战争,让那些什么给钱啊,和谈啊,都谈不下去!
豁出去的意思!
但是狄咏看着狄青,却没有说……
因为狄咏知道,他的想法,绝对得不到狄青的同意。他知道,满朝士大夫,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士大夫,没有一个真的把先儒标榜的家国大义放在第一位。
真正的士大夫,就站在狄咏面前,是狄青!
看着儿子模样,狄青心下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知道狄咏肯定已经起了什么幺蛾子……
“我儿,你何意啊?切莫乱来!”狄青连忙又道。
乱来?这大宋朝,不乱来,怕是只有看着一步一步万劫不复。
万劫不复,不是狄咏想看到的,这么一个大宋朝,发达的经济商业,发达的手工业,发达的人口基数……
哪怕是来日要造反,也不能真的把这个社会给打烂了……
为什么?因为古代战争的恐怖是难以想象的,比如汉朝末年,六七千万的人口,经过黄巾起义,三国战乱,剩下来就只有一千万人口左右了,死了六分之五以上。
又比如,唐朝安史之乱,乱前,大唐在册人口,五千三百万左右,乱后,余一千七百万,什么概念?死了百分之七十,十个人死了七个。
五胡十六国乱战时期,人口也锐减七成,只剩下百分之三十。
这里面虽然还有统计上的误差,有黑户之类的问题,但也足以说明,古代全国性的大战乱对社会发展的打击之大。
全国性的大战乱,故事里,都是英雄豪杰如何了得,三国群英,隋唐英雄……
事实上的问题,战争导致的直接间接的人口损失,社会倒退,极其恐怖。
狄咏再怎么样,也不愿把大宋这个社会发展的水平给打烂,大宋朝,已经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极致,已经有了各种更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前提,一旦爆发全国性的战事,是狄咏造反,还是金国南下……
这个成果,都将付之东流,一直到明朝中期,才算恢复过来。
宋明,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并不能真正控制整个社会,不能真正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
这一点,出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皇权不下乡”直接导致的,什么意思呢?
战国,秦汉,基层社会里,有亭长乡长伍长等职位,直接受官府管辖,官府直接可以管理到任何一家一户,要动员战争,要纳粮纳税,都由官府直接管辖。
唐朝也是如此,有府兵制度,有各种基层动员的制度。
这就是战国秦汉与唐,战争动员能力如此强的原因所在。
后来,从唐朝后期起了苗头,从宋朝真正开始,官府在基层,就没有了组织系统,而是转变成了乡绅自治的模式,一个县,一个县衙为主管,然后基层就没有了属于官方的管理体系,都是乡绅来管理。
大宗族,大姓氏,大祠堂,大地主,大乡绅,他们代替了国家的基层行政,收税找宗族祠堂家主,出事也找宗族祠堂家主,甚至宗族祠堂家主能以家法代国法,给自己辖下的百姓定罪。
是打是骂,是关起来还是赶出去,甚至把所谓出轨的女性浸猪笼里淹死,这些都可以由宗族一言而决。
缴税,朝廷要多少,可以讨价还价,甚至因为势力大,找关系,可以随意讨价还价。
那什么人是所谓大宗族大地主大乡绅呢?
归根结底一句话,还是读书人,还是士族阶级。这才是所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真正内核。
宋开始的这一套皇权不下乡,明朝完美继承了,乃至清朝又完美继承了,民国也继承了,直到土地革命、工农革命……
社会,是好社会,就看怎么管理这个社会。
宋朝的社会,来之不易,狄咏万万不能坐视这么来之不易的社会,最后付之东流。
不论是谁,真把这个大宋打烂了,哪怕狄咏有神仙之能,那也不是十年二十年能恢复的,得至少三四代人的努力。
所以,西夏这仗,必须得打,怎么困难也要打,打的不是其他,打的就是这大宋朝不能在安安乐乐里走向万劫不复。
就算有朝一日要造反,狄咏也要现在的这个社会,不要一个死了几千万人、万事凋敝、一塌糊涂的社会。
只要有这么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在,狄咏才能有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