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百三十二章 维新皇上就是好(2/3)

户使他们有永恒之产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人心,才是皇室永恒不衰的根本。

有了永恒之产固定收入,才能刺激消费,带动工商业发展嘛。

当然,贾六没跟老阿说实话,那就是他早给儿孙规划了好大一块蛋糕。

万亿价值的那种。

只要子孙不作死,快活个一两百年不成问题。

第一个考察的皇庄叫高丽庄。

顾名思议,这个庄子同八旗的高丽营有关系。

大清目前有五万左右朝鲜籍的旗人、万余左右的倭籍旗人,另外还有三千多俄国籍的旗人。

朝鲜籍旗人主要是太祖、太宗时期因历史原因加入八旗的高丽兵后代;

倭籍旗人是太祖时期征朝日军散落在建州,或被俘,或主动加入建州的逃兵后代,太祖皇帝就有一支倭人亲兵。

俄籍旗人则是康熙年间被俘的俄国兵后代,这些人又被称为阿尔巴津人,被编在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

康熙给了这些俄国俘虏极优厚的待遇,军官一般赐予七品到四品的官衔,士兵同其他旗人一样都分有房屋、土地,也有铁杆庄稼。

由于俄国俘虏都是男性,因此康熙又命将监狱中的汉人女犯放出嫁给这些俄国兵为妻。

百年下来,俄国兵后人都汉化改姓,如罗曼诺夫改姓为罗,哈巴罗夫改姓为何...

所以,贾六曾对阿思哈讲过一句:“八旗,是多民族的八旗,不是满洲的八旗。”

这也是化旗为民的一个根据,因为八旗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集团。

说是高丽庄,但庄里务工的还是汉人佃户,也就是当年土地的实际主人。

管理的是朝籍八旗庄头。

很快,得到通知的庄头就将十几名超过五十岁的汉人佃户带到了村口。

老农们刚到村口就被眼前架势吓了一跳。

至少上百名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持刀警戒,远处旌旗罗列,长幡若干,无数白甲军士正在四处巡视。

村口老井边,矗立着一顶白色大纛,里面有一个戴白帽、披白袍、系麻绳、着草鞋的年轻人正在吃西瓜。

看到百姓过来,正在啃西瓜的贾六急忙起身,竟朝百姓们招手笑容满面道:“老乡,过来坐,过来坐。”

十几名汉人老农就这么胆战心惊的被带到了贾六面前。

不知谁带的头,哗哗就要跪。

“使不得,使不得,”

贾六赶紧扶住第一个要给他下跪的老头,笑着走到装着刚打上来井水的木桶边,从中抱出两只浸泡多时的大西瓜,取出他的遏必隆宝刀斩成几十块。

“不要跪,也不要拘束,找你们过来就是了解一些情况,来来来,吃西瓜,吃西瓜,咱们呐边吃边聊。”

见老人们不敢拿,贾六哈哈一笑,竟是将西瓜一块块的亲手捧给老者们。

之后又说了些让老人们放松的话,从兜里摸出华子一人散了一根后,便开始询问起此地的具体情况。

无非这里皇庄有多少亩地,有多少汉人佃户,又有多少役使庄头,每年要交多少给上面,能留下多少,吃不吃得饱,逢年过节能不能扯块布什么的。

问的非常细致。

带老人们过来的庄头想说话都没让说。

中途侍从室拿了一份电报过来,贾六随手接过一看,是王福请示对伪军潘之善部发起合击的请示内容。

第一军已经抵达通州,并向蓟州、密云等地机动,兵力上面云集于京东地区的维新军队已经达到近五万人,而敌伪潘之善部只有万余兵马,因此京东兵团的阿福司令长官认为可以着手解决潘之善部,彻底消灭这支盘踞在京东地区的牛皮癣。

之后根据原作战计划,第一军及王福部一部从北线全面进压敌伪盘距的昌平、顺义一带,完成对京师的总包围。

同时,直隶新军抽出一个镇加强山海关布防,抽出一个镇进驻热河监视科尔沁蒙古方向。

确保对京师合围作战时,不受关外、蒙古方向敌伪力量干扰。

贾六看后将栓柱叫到一边,让他拟回电给王福,同意作战计划,并附告不必再行请示。

另电告第二军提督祖应元当在宣化方向部署警戒,有内部消息称陕甘总督勒尔谨、山西巡抚鄂宝似要组织旗汉军队向直隶方向活动。

名义上是支持朝廷解决京师敌伪政权,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应安亲王色痕图、老富邀请前来“协调”,呼吁和平解决京师问题的。

对山西方面,贾六倒不担心,倒是勒尔谨手里有支西安八旗铁骑,他须得重视。

这个时候勒尔谨要搞出一支西北军进京,不是想当张勋是想当什么。

因此,电令祖应元一旦确认“西北军”存在,并正在向东进军,必要时候可以越境于山西境内加以阻截,绝不许西北军进入华北。

又拍报给留守湖广的第四军提督保柱,做好随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