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35章 老乡,过来聊聊啊(2/3)

钱出来补贴,而不是一昧的用徭役代替。

杨景素虽说省里没钱,但多少也能挤出50万两,那么余下的300多万两省道建设费用就得总督大人想办法解决。

贾六这边虽获得四川方面的450万两投资,但这钱他要用在通商工业上,如果挪来修路,那天津肯定要成烂摊子。

手头还可以挪过来的款子也剩的不多,保隆项目的二期、三期正在推进中,大概年底之前还能凑几十万两出来,但越往后怕是收益越差。

原因是老富这支股票最近涨的厉害,他涨了,老四鬼子这支股票肯定就绿了。

再说,忠于老四鬼子的反清分子们,也不尽是家财万贯的。

于是,贾六很自然的想到号召直隶军民捐款修路。

其实,他也不是不可以在直隶同老富在四川一样搞“捐官纳粮制”,当初他走上官道的九品蓝翎长不就是借这机会买的么。

但直隶作为大清工业化的试点,吏治不说清明吧,起码得过的去。要是胡乱卖官把个地方搞的一塌糊涂,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也对不起他苦心营造的青天形象。

前脚大张旗鼓整顿吏治,平反冤案,重办贪官污吏,后脚大肆卖官,不是自个打自个脸么。

贾六算过了,直隶全省人口接近三千万,其中城市居民据布政使司衙门统计有286万之多,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按农村人口一人五文钱,城市人口一人十文钱算的话,直隶全省百姓就能为修路解决四五十万两之多。

另外凡在官府当差的人员,无论是官还是吏,亦或帮闲跑腿,按级别捐款,也能凑个几十万两。

两者一结合,百十万两银子不就有了么。

前期一开动,后期再从娱乐产业罚款,以及整顿各行会,办理经营执照什么的,省财政再挤挤,大概就能把两条省道搞定。

后面通商一成,财源滚滚,自是不必担心缺钱的事了。

当然,贾六必须强调自愿这一原则。

凡官办各单位及下属机构,包括、总督、布政、按察这三大衙门,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自愿捐款。

省里的学校、府里的学校、县里的学校也要行动起来,如果秀才们不肯自愿捐钱修路,那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们在家里自学,以及秀才岁试定等时是否也要看看这个秀才有没有为国家出力啊。

百姓不肯捐钱,是不是可以让三班六房的帮闲跑腿经常过去做做工作,劝一劝啊。

总之,在自愿前提下,这款子必须得收上来。

这封公开信就是掀起直隶全省官、兵、民、商、学大捐款的引子。

不会出乱子的。

官、商、学天生闹不起来。

兵和民又捐的极少,不过五文十文,怎么可能有人为了一两个馒头揭竿而起就要把总督大人挂路灯的?

何况,总督大人是真心拿他们的钱在办他们的事,自个可是一文都没落,反而贴补了几百万两的。

清的不能再清的那种!

捐款之外,其实还有个办法可以筹集资金。

就是贷款修路。

跟直隶包括其它省份的钱庄票号贷款,拿省道将来的厘金收税权抵押。

这个办法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安全的。

问题是贾六不想自己辛苦搞的大开发,最后便宜了那帮商团。

既是集资捐款修路,将来道路就应该免费,怎么能拿来获利用呢。

这要是给人家收几十年过路费,肯定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

也违背了取之于民,用之取民的圣人教诲。

跟两位报道组的副组长又说了些报纸宣传注意事项后,贾六命停车,他要方便一下。

下车之后便见眼前是一片良田,就是稻子长势看着不是太好,可能是今年天气太热的原因。

亲兵先四下察看一番,确保没有危险后,贾六这才惬意的走到路边一排白杨之下。

一番嘘嘘打了个颤,抖了三抖后方才满意收起作案工具,闻着鼻间传来的稻香味,不禁又是一番享受。

又见不远处的地里有几名农户正在拔草,贾六立时就从小渠跳了过去,快步过去要同老乡说几句,问几句,交谈几句。

这是他亲民的一惯作风,走哪都不改的德性。

这可不是事先安排的,亲兵们见状吓坏了,赶紧纷纷跳过沟渠跟了上去。

这要是总督大人被农户打死在稻田里,那他们的脑袋就得跟着搬家了。

地里的农户也看到了官道上长长的队伍,晓得是哪个大官打这经过,也都好奇的望着,再见一帮官兵朝他们跑来,倒是把他们吓了一跳。

“老乡们,你们好啊!”

“过来歇一歇吧,老乡!”

贾六大老远就挥手扯着嗓子跟人农户热情打起招呼来。

看到有当官的喊他们,农户们自是赶紧回到田边,一个个既紧张又拘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