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76章 自作聪明,热血沸腾的故事(1/3)

大庆的税收主要是农业税,如若是繁华城市,除了农业税还有商税、盐税、茶税和船运税等。

可羲和城地处偏远,条件落后,只有农业税和少的可怜的商税。

如今,四个乡镇的粮税已上交县衙,库房必定是空的。

至于还有没有余钱发俸禄……

明珠把各乡镇的总账拿出来,发现各乡镇真特么的穷,尤其是万林乡,全镇上下不到五十两。

明珠“……”

真的穷还是有人贪墨了?

“李文书,你对万林乡了解多少?”

李文书不敢隐瞒,“以前还隶属青瓶时,万林乡每年上交的税目是最少的,因为那边缺水,土地又贫瘠,乡民生活困苦。”

万林乡全乡一共三千人口,大多生活在山嘎嘎里,出来的路崎岖不平。

那边主要种油桶维持生计。

“孙掌事,各乡镇都不易,你身为户房掌事,如何解决当下问题?”明珠回归正题。

孙掌事想了想,“先拨五百两给工房应急,待卖了粮再补上。

城主,今年收上来一万一千担粮食,先卖一千担解燃眉之急?”

稻谷一升六文,舂过的米一升十文,卖一千担,得六百两,撑开春耕不是问题。

“镇衙和驿站需要维修,马匹和公廨田需要请人打理,大家过年的节礼,这些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千担够了吗?”明珠问。

孙掌事扶额,“恐怕要卖两千担才能撑到开春。”

“镇上的粮铺,谁家有实力一次性拿下两千担?”明珠问。

“镇上只有秦氏粮铺和黄氏杂货铺两家有点看头,其余的都是小本生意,一次性吃下两千担的粮商,恐怕得去县里或者府城了。”孙掌事道。

秦氏粮铺和黄氏杂货铺暂时没有这个实力。

“路女官,马上飞鹰传信给周家七爷,说是镇衙要出售两千担稻谷,请他帮忙联系粮商。”明珠吩咐道。

“是!”

路女官下去后,明珠继续对孙掌事道,“这两日,尽快把稻谷分出等级。”

稻谷分普通和优等,大米分陈米和新米、精米和碎米,还分水田米和高山米。

种类不同,价格不同。

但稻谷,普遍在五文到六分之间。

几房掌事听了明珠的话后,心思活泛。

沈家微末之时,便与沈家交好,周家七爷和沈秀才更是有同窗之谊,两人的感情多年未变。

而前阵子,周家七爷前来镇衙,预定公廨田的冬菜,直到城主回来才叫人去回信,当时大家还在想,是不是沈家发达了嫌弃周家。

如今看来,是他们多想了。

“事不宜迟,孙掌事下去安排吧。”

“是!”

明珠把视线转到李文书身上,“此事由你与粮商对接,务必卖出个好价格来。”

“卑职遵旨!”

“其余五房,把最近两个月的开支预算报上来,以便户房安排。”

五房掌事连忙称,“是!”

接着,明珠开始过问各房情况,“木料和人手准备得如何了?”

工房赵掌事站了出来,“平宁镇和新水乡衙内有些存货,可以一边赶工一边采购木料,人员方面,宁镇长和张乡长安排了一些。

三日后便能赶至平宁镇和新水乡。”

两个乡镇的水车,同时进行,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匠人,分开行动比较方便。

“吏房呢,可有秀才前来应征?”

吏房王掌事站了出来,“回城主,最近来的都是一些壮丁,识文断字的人比较少。”

不是比较少,而是几乎没有。

来了的,也是问问就离开了,都是观望的态度。

“可有分析是何原因吗?”

没有!

孙掌事怕吃话落,急中生智道,“城主,凌江一带文风不盛,我们的通告只贴周边县城,恐怕力度不够。

而且,秋收之后,大家都忙着开荒,没那么快知道也是有的。”

“还有其他原因吗?”

其他的?

王掌事已经费了一次脑,这次是真的想不出了,而且脑子像塞了一团棉花,转不动。

明珠“……”

瞎编也成呀,说明有点急智,可王掌事一声不吭的,有点一言难尽。

“王掌事觉得,我们招贤纳才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他懂!

王掌事赶紧回答,“为镇衙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有什么优势,你清楚吗?”

王掌事“……”

“找贤启示怎样写才够吸引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消息;为何通告贴出去数日,反响平平,是我们的开出的条件不够吸引人,还是真如你所说的,宣传不到位。”

明珠看着王掌事,“吏房的职责是吸纳人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