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 推功(3/3)

道:“是,臣的功劳最大。”

“晓卿次之,你以为如何?”

“自然如此。”

“嗯。”

刘备点点头。

二人继续往前走。

刘备走着走着,倏地又忽然脸色惆怅,略带些许哀伤道:“伐吴之事,晓卿希望我亲征,带上云长,由晓卿代镇关中,孔明,你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些心理难受。”

“臣知道主公在难受些什么,但晓卿也没有错,如果是主公犯错了,晓卿会悍然抨击主公,但主公做得很好,他懂分寸,现在是君臣,也该遵从礼仪。”

诸葛亮认真说道:“虽然晓卿说过,封建主义君王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英明的君王不该寄希望于每一位子孙后代都贤明,有才干的臣子也不会盼望每一代君王都有高尚德行与能力。但现在主公是英明的,那就应该遵循历史的轨迹走下去,至于之后,就需要更合适的制度以及更高的生产力来推进历史。”

这些话沉晨曾经和诸葛亮徐庶庞统他们讨论过,也与刘备说过。任何封建主义君王都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能奢望每一任皇帝都是好皇帝,需要接受出现像汉桓帝汉灵帝这样玩心较重的皇帝出现。

一旦出现一个昏庸无能且玩心极重的皇帝出来,那对于王朝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像宋徽宗那种人就属于着名的皇帝之屑,把偌大的北宋给直接搞垮。

所以刘备是认可沉晨的思想与学说的,因为他很清楚,沉晨说的是对的。

如果他想要大汉江山永固,想要王朝能够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他就不会选择猜忌沉晨,而会与沉晨诸葛亮他们一起,寻找一条能令王朝延续更久,令万民百姓生活越好,令官场黑暗腐败越少,令子孙后代代代有明君,朝朝有贤臣的道路出来。

刘备现在就一直处于支持他们往前走的状况,而且这种支持是真心且不遗余力的,他希望自己能够与沉晨诸葛亮他们保持着持续亲密的关系,让这段君臣之间的情谊一直保留下去。

但前几日他收到了沉晨的上书,还是不免有些感慨。

沉晨上书主要有有三件事。

一是推举了很多功臣,如赵云、黄忠、甘宁、文聘、吕常、张绣、周不疑、蔡笃、邓艾、黄射等人,大大赞扬了他们。

二是他认为此战能够获胜的首功应该归诸葛亮。

三是希望刘备亲征已经被他打残的江东,并且希望他去代关羽镇守汉中,由关羽和张飞为大将出击。

其它还有几件琐事就不提。

这三件事其实就包含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推让功劳。

沉晨知道自己这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几近封无可封的地步,难免让刘备难做,所以把功劳都让出去,就连消灭江东,都给关羽张飞摘桃子。

此般用心良苦,让刘备既欣慰,又感叹,又不免觉得难过。

刘备无数次在心里对自己说道,他不是刘邦,沉晨也非韩信。即便有朝一日沉晨想要反他,他也会亲自一个人去阵前问问他,为什么要背离他而去。

明明全心全意对待小先生,从无猜忌与不信任,他又为何会觉得自己会因功高盖主而猜忌他呢?

但诸葛亮的话还是让刘备意识到,或许沉晨是在为他着想。

因为人心是复杂的,哪怕刘备可以全心全意信任沉晨,可其他臣子心中会怎么想?

特别是关羽。

向来傲气。

哪怕关羽是服沉晨的。

可功劳若是不如沉晨,难免有些芥蒂。

所以沉晨这般自贬功劳,并非是怕刘备猜忌他,而是畏惧人心也。

想通了这一点后,刘备便好受不少,未免更加感动,对诸葛亮道:“孔明。”

“嗯?”

“若有朝一日我死了,国家就托付给你与晓卿了。”

“.......”

诸葛亮沉默许久,缓缓弯腰行礼道:“唯。”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