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 传统糖画(3/3)

带着白贺琳一起走进了剧场!

在他们的后面,林牧一行四人也赶到了剧院的门口!

“天德剧院?”

看着这个略显古朴的招牌,林牧点了点头,走到了售票处,一问一张票才三十元,还真便宜!

买了四张票,林牧招呼大家一起走进了剧院!

果然,这是一个小型的剧院,跟苏杭夜市的“大昆剧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着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个人,林牧摇了摇头,带着三人来到了中间第二排的位置坐下!???.iuai.om

“请问,您要小吃和茶水吗?”

一个女服务员走了过来,轻声的问道!

林牧花了五十块钱,要了一壶茶水和四份小吃!

花生,瓜子,江米条,还有一盘果脯!

三乾看到有吃的,就将手里的糖画小心翼翼的放到了桌子上,拿起了一个果脯就扔到了嘴里!

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戏台上出现了一个老者!

老者看了一下台下稀稀拉拉的人群,眼中闪过了一丝暗然,但是强打着精神,笑呵呵的说道,“欢迎在座的各位,今天我们给大家要带来一场‘聊斋俚曲’的专场演出,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支持!”

老者在台上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聊斋俚曲”的由来!

既然里面有了“聊斋”两个字,那就说明这种艺术形式,跟《聊斋志异》这部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确实,聊斋俚曲这门艺术,正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亲自创作出来的!

蒲松龄曾经在县里西铺村的毕际友家做了三十余年塾师!

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

蒲松龄不但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旷世巨作《聊斋志异》,而且还在这里完成了大部分俚曲的创作。

有人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雅到了极点,而他的《聊斋俚曲》则俗到了极点。

这种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应该说通俗性即是俚曲最显着的特点,也是它在总体上的特点。

由于聊斋俚曲里唱的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从小就听说的,耳熟能详的故事,而且表演形式活泼俏皮幽默,所以这门艺术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聊斋俚曲”的生命力就不复存在了,毕竟后人也没有蒲松龄那样的才情,如今剩下的“聊斋俚曲”只有十几首了,而且能够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今天的这个团队,是为数不多,能够唱完整的几出聊斋俚曲的小团队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a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a 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京剧大师:我从龙套开始捡属性更新,第二百六十七章 传统糖画免费。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