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76章 老爷们!卷起来吧!(2/5)

增.人呢?”

左右一看,哪里还见司马光、苏轼、范纯仁三人的影子。

这可是将王安石给气炸了。

你们不讲武德啊!

殊不知旁边的小阁楼上,有着两个年轻人是一直注视着他们。

正是赵顼和张斐。

赵顼今日也是悄悄出宫,来看看这市场的繁荣,是不是真的如那些大臣所言。

回到酒桌上,赵顼向张斐问道:“你认为他们方才的争论,谁才是对的?”

“都对。”

张斐解释道:“目前的财政增长,主要是源于吏政,而吏政清明,又哺育了税政和行政。

到底我大宋的田地,多半都是掌控在那些大地主手里,他们以前都不交税的,现在都得交税。

还有就是腐败问题,如今公检法这么强势,谁还敢贪污受贿,公使钱支出,都在大幅度减少,所以财政翻倍增长,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财富其实也是有所增长,这又是来源于百姓的积极性。以前富户不敢挣钱,甚至还自残躲避衙前役,现在敢挣钱了,其次,以前钱还没有赚,就被一些底层官员勒索大半去,所得也就能保一张嘴,没有多余的钱去扩大生产,现在他们能够所挣之钱,又投入到生产,就好比那卖鸡蛋的老汉,他有所余,就能够养更多的鸡了。

虽然财富增长不多,但是未来完全就要依靠这一点去推动财政增长。”

赵顼问道:“此话怎讲?”

张斐回答道:“因为吏政来的利好,是有上限的,如果人人都依法交税,那财政就没有增长余地,只要百姓挣得越多,财政才能够持续增长。”

赵顼又问道:“可如何让百姓挣得越多?”

张斐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只能通过改善技术来增加财富,比如说,我朝的水稻技术,就远胜于唐朝,农民所得粮食就更多,税就交得更多。”

赵顼叹道:“但这谈何容易啊。”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张斐道:“在利益的促使下,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增长财富,尤其是商人,他们肯定会是最为激进的群体,但我以为,他们还是缺乏一些智慧,这可能需要朝廷相助。”

赵顼又问问道:“朝廷如何相助?”

张斐刚张口,突然想起什么似得,“对了!陛下最近不是在筹备官制改革吗?”

赵顼点点头,又问道:“这与此事有何关系?”

张斐道:“我之前曾与范检察长交流过青州事业署的情况,据他所言,青州事业署发展不错,其中很多有才华的官员,改进制盐术,以至于滨州海盐的产量得到提升,同时他们还改善了冶炼术,而这部分官员,多半都是学士出身。

但可惜只有青州目前是在这么做,这还是当地债务重组导致的。”

赵顼点点头,“学士乃职名,不同于官名,这些学士都是进士出身,本身都有才干,只不过我朝取士,远胜于唐朝,但职位有限,只能安排他们在诸阁充当学士。”

张斐道:“既然如此,何不将以他们的兴趣为主,将他们统统划分到事业学院去,让他们去研究这些技术,不管是产粮,还是产盐,还是冶炼。”

赵顼道:“但朕有时候也得与他们议事。”

这些人全都是备选官员。

张斐道:“他们只是在学院担任学士,陛下还是随时召他们议事,若想要财政进一步增长,并且无限增长,他们是至关重要。”

青州事业署的成功,让张斐认为,想要提高技术,还得依靠他们文人,光凭工匠还是不行的。

苏轼在京东东路治水,就非常成功,他还只是友情相助。

赵顼惊喜道:“还能无限增长?”

张斐笑道:“我朝水稻产量是唐朝的两三倍,为什么就不能是三四倍?”

赵顼点点头道:“言之有理。”

说着,他又道:“对了,朕最近确实要召开一场会议,继续官制改革,到时你也得来,因为有许多官员对于政法分离表示不满。”

张斐诧异道:“是吗?”

关于官制改革,乃是赵顼主持朝政的一个标志性政策,虽然那场天灾,让他们有些抑郁,也做出一定的妥协,但也只是妥协,还是要继续改下去。

过得三日,赵顼就在垂拱召开会议,商量如何深化改革。

赵顼率先说道:“关于针对冗官的改革,目前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朕不是要求裁官,而是希望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朝廷已经没有多余的财政,去养一些闲人。”

这时,户部侍郎邓绾就站出来,道:“陛下,关于官制改革,臣以为朝廷并未做到真正的政法分离,更像似集权于法,如今行政官署已经是形同虚设。

就比如说那税法,这理应属于行政权力,但仓库税却是检察院提出来的,这怎么能叫做政法分离。”

此话一出,顿时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支持。

富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