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零一章 商税则例(2/4)

,就不如全部由朝廷垄断。

张斐心里非常清楚,说实在的,他也无法去判断,孰对孰错,只是笑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苏辙问道:“什么办法?”

“借钱啊!”

张斐呵呵道:“谁还没个应急之时,人是如此朝廷亦是如此,可以通过借钱来应急。”

苏辙愣得半响,苦笑道:“这谁敢借?因为谁也不敢保证朝廷会还钱。”

借钱给朝廷,疯了么,朝廷能还你吗?

朝廷不来抢钱,那就是万幸,你还将钱送上门去。

张斐一本正经道:“公检法可以保证。如今河中府不就是深陷债务之中么,但苏小先生认为这形成了一种危机吗?”

苏辙听得眉头一皱,沉吟不语。

回过头一想,目前河中府真的是负债累累,前面要支付盐债的利息,后面又要支付拖欠的军饷,现在还要增多吏的开支。

要是换作以前,不管是哪个官府,早就爆发财政危机,而官府是铁定会想办法赖账的,但如今好像也没有人将这当回事。

官府现在还在加大支出。

这原因就在于,大家都认为官府会还钱,而这份信任不是来自于官府,而是来自于他们公检法。

“但是这种寅吃卯粮又能维持多久?”苏辙不禁又问道。

张斐道:“这只是应急之需,目的就是花钱重新建立起官府的信用,如果大家都不信任官府,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在这期间,我们能够想办法消除弊政,解决三冗之祸,令财政得到喘息,那么朝廷很快就还清旧账。

从理财之术来说,寅吃卯粮并不是一种错误的战略,我们赌得只是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未来百姓更够更加富裕,那么税收就会增长,那我们就是赢了。”

苏辙道:“但是赌博总有输赢,我们不一定赢,那如果输了怎么办?”

张斐呵呵笑道:“那就早点去死吧,还能怎么办?”

苏辙惊愕地看着张斐。

张斐道:“难道苏小先生想继续这样的得过且过吗?其实这治国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没得选。”

苏辙陷入沉思之中。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跟大多数人一样,内心还是保守的,他理想社会,就是儒家的太平盛世,轻徭薄赋,大家都省着过,存点钱应对天灾。

这其实也是大宋文臣天团的一大缺陷,虽然其中天才无数,但极度缺乏这种经济头脑,并且他们还反对这种头脑。

别说王安石,如那薛向,可就是朝中为数不多的理财高手,但是在他们看来,薛向就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小人,不堪大用。

这是王安石新法失败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宋朝的经济结构而言,必然是需要理财的,因为有着太多的经济交流,但这种思想始终被视作一种旁门左道,那么就很难将政治力量注入其中,不管你是选择国有经济,还是私有经济,都需要政治上的支持。

元绛也是为数不多拥有这种智慧的官员,所以他跟张斐就非常合拍,张斐的一些经济战略,元绛就是很认同的。

比如发行盐债和盐钞的策略,元绛就非常支持,并且也将此视作为官府应对这期间支出的主要手段。

因为目前青苗法、免役税都还没有正式执行,要想盈利的话,还得等到一段时期,但是官府支出却在与日俱增,那边军饷债务,这边的胥吏支出,这怎么解决?

就只能发行盐债和盐钞,来度过这个难关。

这重组后的提举常平司,第一个项目,不是执行青苗法,而是对外发放盐债。

转运司决定发行一批价值一百万贯,为期三年的盐债,利息是每年百分之六或者百分之五,如果是到期本金利息一块结算,则可以拿到百分之六的利息,但如果需要每年结算利息,则是百分之五,可以粮食和钱币来购买盐债。

此外,这个到期本金,客户可以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是要盐,还是要钱币。

官府上下也都寄望于这一笔盐债,能够解燃眉之急。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一消息放出去后,那真是雷声大,雨点小。

大家都在议论此事,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去购买。

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批盐债,但是第一批盐债,是盐商们迫于贬值的盐钞,无奈之下,才将盐钞转为盐债。

如今让大家直接花钱去购买,这个大家心里还是不太敢。

三年啊!

这个...就太没谱了!

这令蔡延庆等一干官员感到忧心忡忡,如果不借到这一笔钱,就必须减少上缴朝廷的税,甚至会影响到军饷。

财政本就赤字,朝廷会答应吗?

如果不答应,官府许下的承诺,又该如何实现?

事情到了最后一步,再也避不开金钱。

此乃万恶之源。

而就在这时,警署发布第一期警报,阐述这期间,警署扫黑除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