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892朝廷纷乱(3/3)


一些本来摇摆不定的官员,经过内阁几位阁臣的劝说原本想点头答应的,看到这个阵仗也不敢表态了。

之前的反对派,因为缺乏高官支持,所以大多还能保持缄默,只是暗中让科道言官出来搅局,可是随着郭乾从南京抵达北京,正式接手兵部,有郭乾带头,其他的官员也按耐不住,纷纷表达自己反对议和的心思。

有了郭乾带头反对和议,户部尚书张守直也紧跟其后表达了反对的态度,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已经不需要再表态了,看看他管理下的都察院就知道什么个意思。

不过最让魏广德头痛的还是他以为能够说服的工部尚书朱衡,这老小子在此事上如同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坚决不肯答应魏广德的游说。

虽然朱衡并不是完全反对王崇古的建议,他只接受用把汉那吉交换赵全等白莲教匪首和被掳掠的汉人,也可以接受俺答汗封贡,但是对互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好吧,光是这一条,其实就足够判王崇古的建议死刑了。

俺答汗可没有伏低做小的心态,若是行得通,人家早跪在嘉靖皇帝面前了。

和议的利弊魏广德都有和他分说,可朱衡就和张守直一样,坚决不肯答应与蒙古人和谈。

这几天,内阁几人天天都钻到李春芳值房里商议事态发展,计算着手里的票数,哪怕被人知道内阁在拉帮结派都已经顾不得了。

“数典忘祖这一条,就能让许多人不敢选择支持我们了。”

高拱分析道,可是这会儿他也没什么办法。

大明从立国到现在,还真就没有和蒙古人议和过,即便当初迎回英宗皇帝,明朝其实都没有答应了瓦剌任何条件,完全是靠着时任礼部左侍郎杨善一张嘴,说服了也先。

好吧,那时候的景泰帝朱祁钰其实压根儿就不想哥哥朱祁镇归国。

在派出杨善去草原议和时,对迎回英宗是只字不提,这也是杨善在接回朱祁镇,进入长城时遭遇诘难的主要原因。

至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后给蒙古人的一些优待,其实也算不得是大明和瓦剌的议和,而纯粹是皇帝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之间的私人关系。

流落草原的那些年,伯颜帖木儿做为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兄弟,善待朱祁镇,所以两人关系处的非常好,据说在朱祁镇离开草原归国时两人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对付科道,高拱这样的强人都觉得犯难。

已经弄走几个跳的欢的,结果其他人又冒出来。

总不能把科道都换掉吧,那吃相也太难看了。

倒不是他没办法对付这些人,主要还是因为时机。

报复他们只能徐徐图之,现在几个人钻到一块就考虑的是可以拉拢哪些人,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