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629朔望朝(3/3)

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

其实,若是在平时,皇帝是不会进奉天殿的,御座是设在奉天殿廊道内正中的位置,而朝臣都在台下跪拜,和后世大家从电视上看到的不同。

只有在刮风下雨的天气,才会转移到殿内,这个时候低品级官员都不参与,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进入奉天殿,只是现在是叫皇极殿。

皇宫内许多殿阁改名发生在嘉靖四十一年底,所以对于大部分朝臣来说,老殿名他们其实更加熟悉一点。

其实在明代,朝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为大朝;二为朔望朝;三为常朝。

所谓的大朝就是指在每年的正旦、冬至和万寿等重大节日所举办的朝会,在这么一个朝会中,文武百官都会上表祝贺,周边的藩属国也会派使者前来意思一下,属于礼节性朝会。

朔望朝就是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百官会进行公服行礼,也属礼仪性质,止行“朝贺之礼”,和大朝会一样,一般是不引见奏事。

大朝会和朔望朝,仪式才会在奉天殿内举行。

真正处理政务的是常朝,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讲,就是最为常见的朝会,通常分为早朝和晚朝,但通常情况下,晚朝是废弃不用的,所以常朝也仅只早朝而已。

不过常朝的地点是不在奉天殿内,而是在奉天殿廊内正中设御座,这也被称为“坐朝”。

若是在殿内举行,则被称为“坐殿”。

除此以外,还有就是“御门听政”,那就是在奉天门楼上举行,百官伏于城楼下,当然也可以换到其他门上举行,只是多选择奉天门,毕竟这里城楼高大,更加气派。

此外在明初,常朝也时常在左顺门内偏殿举行。

但是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隆庆皇帝也把常朝差不多给废了,所以朔望朝就成了礼仪外,京官御前奏事的唯一一个机会。

此事内阁讨论后也点头同意,只是百官所奏之事需要提前一天向内阁报备。

魏广德混在文官队列中,他现在吏部右侍郎的官职按说不低,可是在他前面的还有几位阁臣和六部尚书及五寺寺卿,他就只是带着有资格进殿人群的中间靠前的位置。

能进皇极殿侍立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五品以下则只能在殿外,随着位置站好,在鸿胪寺官员唱赞声中,魏广德嘴里喊着“圣躬万福”,行五拜三叩首礼。

礼毕,魏广德抬头看了眼隆庆皇帝,头上冠为皮弁,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十二缝,每缝间饰五彩玉十二,身上是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

往日到这个时候朝会就算结束,因为朔望朝不议事,内阁一般也不会批准官员在这个时候奏事,而是让他们写奏疏交办。

但是昨日隆庆皇帝在内阁里可是说了,今日讨论福建巡抚涂泽民开海之议,自然就不能这么退朝。

在內侍喊出“有事奏事”声音后,次辅李春芳轻轻回头看了眼兵部尚书赵炳然,随即赵炳然轻声咳嗽一声,稍后快步出列奏道:“臣有本上奏。”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