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0章 关键时候掉链子(2/3)

心魁头会不顾一切地抓捕刘辩,甚至有人建议让刘辩先回来;这个建议被袁绍拦住了,天子既然亲征,中途退缩反而会影响士气,结果何进让荀爽写了信给杨奇、盖勋,让两人择机处置。

最后鲜卑人撤退了,并州除了雁门郡先后被收复,大部分人都松了一口气,大汉的颜面保住了;可没想到,才几天功夫,就在靠近河内郡的地方出了这档子事。河内郡已经属于司隶地区,这次袭击代表着贼人已经接近大汉的心脏地区,让洛阳再次恐慌。

朝中的大臣们却要平静得多,看了士孙瑞的详细报告,第一个反应就是干这活的是自己人;两千骑兵,战术修养高超,行动结束以后放掉了牲畜,没有向南也没有向东,不外乎是凉州、河东、并州和驻扎在关中一带的北军,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

只是能调动人马都是狠角色,朝堂上的大人物一反常态,几乎没有人发言;蔡邕不满地说道:“哪怕皇上不在,可是皇上的马车在士孙瑞的营寨里,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皇上鸿运当头罢了;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做出反应,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蔡邕的话代表着大多数官员的看法,城门校尉崔烈望向袁绍:“袁将军,你怎么看?”

崔烈一开口,就气得袁绍差点连鼻子都歪了,这件事确实归司隶校尉府管,袁绍责无旁贷;可是谁都不知道这里面的水多浑,甚至袁绍本人都被某些人当做怀疑对象,这时候袁绍去查,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崔烈这个家伙,怎么连一点眼力都没有,不过袁绍还不能说什么,崔烈与袁绍的叔叔袁隗称兄道弟,河北名士,可不是袁绍能随便拿捏的人;再说袁绍心中有鬼,他敢确定不是自己做的,但是却不敢确定不是赵升、袁闳他们干的。

袁隗及时咳嗽了一声,心中对袁绍也有点不满,平时看上去挺机灵的一个人,怎么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身为司隶校尉,这件事根本推不掉的,为什么不主动一点?袁绍听到咳嗽声,脸上寒霜密布,对崔烈沉声道:“我已经选派有经验的斥候去调查,很快就会有结果。”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袁绍在敷衍,在座的群臣,都不是眼里能揉得进沙子的人,只是晓得袁绍现在也没有头绪,给一个不靠谱的说法情有可原。崔烈只是想抱刘辩的大腿,即便自己用不上,只要简在帝心,将来儿子孙子能用上这个关系啊。

天下名士数不胜数,真想要在朝堂上出人头地,家族是一方面,皇帝看不看重是另一方方面;现在朝中的关系错综复杂,辈分,人脉,还有财力、势力,都要比一比,譬如大将军何进,虽说勉强也算大权独揽,其实士族的人都看不起他。

司空刘弘就是其中一个,刘弘看出崔烈只是想表现一番,其实没打算与袁绍死掐,出列缓缓说道:“司隶校尉府的力量还是薄弱一点……其实大将军应该下令河内郡、上党郡、京兆尹、河东郡一起调查此事。对方毕竟有几千骑兵,要做到一点痕迹都没有,几乎不可能。”

袁绍听到这里,不由的点头;可是这样一来,大将军府的权限就跟着膨胀起来,韩馥弄不清楚刘弘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忍不住说道:“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区分不出河东军还是并州军什么;当时黑咕隆咚的,就连士孙瑞手下的老兵都没有看出端倪。”

韩馥说得不错,要是看出是哪支队伍,以士孙瑞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早就在奏章里说出来的;袁绍却看向了何进,意思再简单不过,就是让希望何进说,好歹何进是刘辩的舅舅,刘辩留在洛阳的负责人荀彧更是三天两头去大将军府,这件事应该商量过了吧。

对于何进来说,只要刘辩没事就好,至于追查,倒不是太急;只不过这种话是不能说出口的,看着袁绍这么漫不经心,何进心中也是不满,再无顾忌道:“肯定要追查,只是现在我这边也是毫无头绪。”

“好,既然如此,等有消息再议。”刘弘就等着这句话,他刘辩不是能耐吗?让他自己去查……

刘辩不用查,荀攸既然做了这个打算,怎么可能只是简单地试探,荀攸其实安排了两队斥候跟在士孙瑞的人马后面,相隔也就二十里;荀攸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看住北面和西面的道路就行了,因此一队装作老百姓的斥候是眼睁睁看着牛辅人马往河东的去,站在路边的一个人还被抽了一皮鞭。

刘辩面前放着荀攸的报告,只是荀攸是一个人来的,只有杨奇和盖勋陪在刘辩左右,连和荀攸关系很好的郑泰都没有出现。刘辩已经看完了报告,站着琢磨了半天说:“董卓看样子还是有抱负的,他和董太后一家到底有没有关系?”

没想到刘辩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杨奇乐了:“董太后一家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陇西人,要说有关系也就是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

什么时候,这一老一少还有心思在这里开玩笑,现在就应该昭告天下,撤掉董卓的职务问罪;盖勋正要慷慨说话,猛然遇到荀攸大有深意的目光,一下子清醒过来,刘辩和杨奇在说陈留王。董卓为什么出手想要杀死刘辩,还不就是为了让陈留王刘协登基,真正的源头在洛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