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九章 如何搭建一座大阵(近20000字超级大章)(3/14)

是从效果来看似乎很不错。

长安城的权贵们虽然个个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可是对朝廷他们是一毛不拔的。

平日里有个什么水灾旱灾啊,他们都绝不会捐出一文钱。

但今日是怎么了?

怎么突然之间全部的权贵都开始慷慨解囊了?

难道说.

是因为父皇掌握了他们的把柄?

太子李显坤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虽然皇权和勋贵的权力长久以来都是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

但是很显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皇权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的。

或者说,在大多数的前提下,皇权具备先手性。

他可以先发难,打这些勋贵一个措手不及。

勋贵们只能跟着皇权的出招进行接招,而皇权随后可以变招。

这个时候就要看勋贵们的适应能力了,就要看他们能否跟的上皇权的变化速度。

如果他们不能像皇权那样及时的调整,就最终会被皇权制裁。

父皇能够让这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老老实实的交钱,说明父皇已经掌握了这些家伙的命脉。

这对于皇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太子李显坤也是乐得见到的。

毕竟这些钱最终都是李家的。

现如今是暂存在父皇的手里,将来这些钱还不都是李显坤的?

一想到这里李显坤就觉得一阵窃喜。

当然,他还是不能有丝毫掉以轻心的。

历史上有多少储君最终未能成功登基,落得一个凄惨无比的下场。

在李显坤看来一日没有登上皇位,他就不算稳。

除了武将方面,文官势力他同样需要拉拢。

这主要是为了制造舆论。

毕竟即便是皇太子,是大周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发动宫变这种事情也有些拿不到台面上。

一旦李显坤发动宫变,逼迫父皇退位,接下来他就需要文官阶层能够坚定的站在他的背后支持他。

因为这份支持可以最大程度上让李显坤拥有政治舆论一边倒的拥护。

只有有了这份拥护,李显坤才能够坐稳皇位。

别看文官的手脚不如武官犀利,但是他们的嘴巴却是像刀子一样锐利。

文官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依靠嘴炮把一个对手永远的打倒在地,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哪怕是皇帝面对文官的群攻时也得暂避锋芒。

一味的硬刚只会两败俱伤。

尤其是在刚刚登基践祚的时候,李显坤十分需要文官阶层为其歌功颂德,树立他继位称帝的合法性。

等到他坐稳皇位之后,这种需求就会逐步淡化。

相较于武力方面,对于文官的拉拢太子一直都做的很好。

满朝官员中有一多半都是太子党。

这一方面是因为太子经常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另一方面是因为太子本身就具备先天优势。他的储君位置使得那些政治投机者更愿意选择支持他,因为这在未来兑现的可能性更高。

当然,太子也很会逢场作戏。

他知道固然这些家伙目前是支持他的,但是未免就没有在诸王那里分散自己的人力财力。

因为只有将这部分分散开,才最保险。

一味的知将未来和太子和东宫绑定,风险是很高的。

对此,李显坤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是他并没有说什么。

在他看来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朝臣们也一样。

他们看起来只是臣子,但实际上也是统治者的一部分。

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这句话绝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很多时候士大夫甚至可以胁迫皇权,当君王本身不够强势的情况下。

当然,在本朝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

李显坤必须得承认,父皇的帝王心术玩弄的登峰造极。

没有几个人能够像父皇一样轻松的掌控朝臣。

拉一派打一派,始终让朝堂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每个党派之间互相攻讦,就不会威胁到皇权。

这便是父皇的思路。

不得不说这个思路确实很好,太子也在学习中。

帝王心术说起来容易,无非就是制衡二字。但是要真正实现却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都很有说道。

如果制衡的时机用的不到位,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李显坤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他目前还是一个初学者,在很多方面用的都不是很到位。

如果他这次宫变成功顺利上位的话,李显坤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依靠群臣,逐步变成摆脱群臣的控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