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章 天道好还,血债血偿(2/3)

欢迎。

“去吧,去吧,看你们那副样子,酒虫都快从喉子眼冒出来啦!”郭大靖笑着摆了摆手,心情也是欢畅。

肉是不缺的,战场上打死打伤的马匹足有数千。尽管郭大靖和骑兵将领心疼得紧,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迁安驻军一日,同时也为了安全考虑。多尔衮兄弟所率的人马,虽然探查清楚了行动,但已经不及拦截。

冷口关的驻防明军,兵力很少,只有数百,显然是挡不住建虏出关墙的。

对此,郭大靖也没有太多的遗憾。毕竟,作战计划已经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成功,漏网之鱼除了加重建虏的内部纷争,对于总体形势,也起不到大的作用。

从实力比较上,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应该占据上风。

因为,两红旗和正蓝旗损失不小,且失去主脑阿敏只有一个残破的镶蓝旗,资格老也没大用豪格能领两黄旗,但两黄旗同样损失惨重,且其头脑简单,不大可能是多尔衮的对手。

当然,多尔衮还比较年轻,未必会有那么成熟老辣的手段。这就注定汗位之争将十分激烈,内乱不可避免。

尽管因为形势恶劣,刀兵相见的可能性不算太大,但离心离德的建虏,面对精诚团结、士气旺盛,又不断发展壮大的东江军,已经处于全面的颓势。

皇太极被生擒活捉,使得郭大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聪睿绝伦,什么用兵如神,还不是败在自己手上。

尽管自己作弊了,通过熟知历史,料敌机先,才打了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

但最根本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通过攀爬科技树,使得东江军在战力上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

只要继续保持这个势头,在实力的碾压下,什么阴谋诡计,什么谋略计策,其实都可以将其作用降到最低。

这对于郭大靖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方式,大炮、火枪的普遍应用,也确实使排兵布阵,战阵厮杀,变得简单了不少。

“郭帅,今晚的值夜,便由末将来担任吧!”众将闹哄哄地离去,只有刘兴治留了下来,并上前主动请缨。

郭大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也好。今夜就由你我共同值守吧!”

“郭帅跋涉辛苦,当好好休息才是。”刘兴治劝说道:“末将先到迁安,已经歇息了一天多。”

郭大靖摆了摆手,说道:“郭某要写些东西,想早睡也不成。这样,某值上半夜,你就辛苦一下,值后半夜。”

“是,末将遵令。”刘兴治躬身领命,又试探着说道:“我军大捷,郭帅还未派人回金州向毛帅禀报吧?”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正是为了此事。皇太极被生擒,原来要送的书信便须修改一下。”

刘兴治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末将揣测,毛帅晋爵封侯的心愿要达成了。”

土木堡之变后,功勋武将为之一空,朝堂上渐被文官掌控,武将们的地位就此一落千丈。

正德皇帝在位时期,超常规的提拨了不少自己信得过的将领,但也没能彻底扭转文贵武贱的趋势。而从嘉靖帝开始,这种趋势反而愈演愈烈。

从嘉靖元年一直到万历年间,内外战事不断,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武将,可能够获得爵位的仅有一人,那就是获封宁远伯的李成梁。

除此以外,名气和战功并不逊色的俞大猷、戚继光、马芳等人,都未获爵位。

戚爷爷所作的诗中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高风亮节之后,难免也有蕴藏的郁结之气。

到了如今,刻薄寡恩的后果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武人们毫无荣誉感,明军的战斗力也下滑到了最低谷。

建虏绕道入关,崇祯为了让武将卖命,也可称之为病急乱投医,封了满桂东平侯,这似乎是个好兆头,好开端。

当然,走极端也同样危害极大。历史上,到了快亡国之时,爵位也开始优惠大甩卖。

同样是勤王,在李自成进逼北京时,崇祯一口气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玉良为宁南伯,唐通为定西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并召召集吴三桂、唐通等人勤王。

结果很丢脸,吴三桂、刘泽清等拒绝奉诏,只有唐通带兵前往。

也就是说,到了那时候,武将已经对爵位不屑一顾。滥封滥封,也没能遏制大明亡国,崇祯自挂东南枝。

其实,在郭大靖看来,授勋记功,和以军功封爵对于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励武将,振奋士气,使得将士们更愿意为朝廷效忠。

有了满桂的东平侯在先,东江军在遵化大捷中,可谓是立下盖世奇功。对毛文龙的封赏,只要思维正常,就不太可能低于满桂。

对于刘兴治的猜测,郭大靖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希望朝廷这次能够赏罚分明,对东江镇的态度也能大改观。”

刘兴治微有疑惑,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东江镇再难的时间,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就是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没有多大关系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