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一章 吐槽关宁锦防线(2/3)

宁锦防线伸手捞钱的文官武将,本来是很难更改的。

但经历过建虏入关之后的种种,崇祯肯定会有心理上的变化。在郭大靖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纠正错误的机会。

袁崇焕和关宁军的真面目已经暴露无遗,把弃皇帝、京城和百姓不顾的关宁军,说成军阀也不过分。

历史上,崇祯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那时候,东江镇已经被袁崇焕搞垮,关外只剩下关宁军还能凭借城池大炮,抵挡一下建虏,捏着鼻子也得养,也得用。

现在则大为不同,东江镇屡次战胜建虏,在战力上已经超过关宁军,这是眼见的事实。

如果说以前是毛文龙桀骜难制,现在则多了个关宁军,甚至比东江镇还要过分。

所以,崇祯完全可以改弦更张,在辽西实施收缩战略,只守宁远和山海关,多余的兵力补上蓟镇的防御。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省不少钱,包括多给东江镇调拔钱粮,也比现在的花费要少。

而且,指望关宁军平辽灭虏,估计崇祯也不抱幻想了。东江镇好象倒是能担起这重任,要的又不多,一年百八十万银子就打住了。

曹化淳听得很认真,确切来说,应该是很入迷。对于这种战略层面的知识,他一个太监,显然是缺乏了解的。

但曹化淳却知道皇帝的脾气禀性,能揣摸崇祯的心思。袁崇焕下诏狱,倒台是肯定的了,他提出并实施的平辽方略估计也要大变。

比如袁崇焕主张的“逐步而前,更迭进取。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守关与复地不得分作两截功夫。”

可实际上,按照郭大靖所分析的宁锦之战经过,根本就是扯淡。

锦州被围,袁崇焕援救了吗,当然是没有。所谓的一城援一城,真打起来,就成了各城守各城。

最关键的是朝廷的财政,已经难以支撑现在的平辽政策。自袁崇焕上任,辽饷已经增至二百八十万,比原来多了整整一百二十万。

而袁崇焕取得的功绩,就是收复了残破的、建虏不要的锦州,并向朝廷请求大笔钱粮,以修复城池。

可以预期,如果袁崇焕还在任上,继续“收复失地”,象什么大凌河、右屯、广宁诸多城池,朝廷要花费的钱粮那岂不是天文数字?

收复的失地越多,袁崇焕需要的钱粮越多。这亏了没让他继续干下去,否则,皇帝能被钱愁疯,大明财政也一定会被拖累到崩溃破产。

所以,曹化淳听到能省钱,就更是加倍认真。能为皇爷分忧,肯定是龙颜大悦,自己也能更加被信重。

“敢问郭将军,东江镇需要朝廷给予如何的支持?”曹化淳很谨慎地开口询问。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郭某以为,要平辽灭虏,东江镇需要有十万精兵。就按现在的粮饷定额,希望朝廷能够如数拔付。”

曹化淳想了一下,说道:“十万精兵,这应该不是短期能够扩充的吧?”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曹公公所言极是。现下东江镇的兵力接近五万,如果人口充裕,准备在两三年内扩充到十万。”

“人口?”曹化淳望着郭大靖,等着他继续提条件。

郭大靖说道:“希望朝廷能允许东江镇在北直隶和山东招募百姓,前往辽南垦殖。如果朝廷能大量移民,那就更好了。”

曹化淳说道:“东江镇以什么条件去招募百姓,这又需要朝廷出钱粮嘛?”

“不必朝廷花费,东江镇用收复的土地,让老百姓自愿来辽南。”郭大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听说西北地区灾害很厉害,朝廷也可以把灾民集中送去辽南。”

“这倒是个好办法。”曹化淳拍了下大腿,眼睛亮了起来。

军兴之后,朝廷安置逃入关的辽人,可是花费了不少。即便如此,效果不尽如人意。

关键就是官府手中的田地太少,只能从垦荒屯田入手。塘沽地区的开发,也是那个时候大规模进行的。

再说西北的大灾害,导致的是民乱四起,并有燎原之势。如果有土地安置流民,岂不是少了很多造反之辈?

曹化淳心中兴奋激动,又与郭大靖详细探讨了一番,才起身告辞,回去赶忙笔录下来,准备呈给皇爷御览。

希望通过此次剧变,以及东江军的英勇作战,能够让崇祯有所醒悟,走上正确的道路。或者说,能比历史上干得好一些。

其实,最难改变的是人的心理,象皇帝和文官的,就体会不到底层百姓苦苦求生的艰苦挣扎。

但郭大靖希望华夏的动荡能轻一些,百姓的痛苦能少一些。至少,能有一块乐居乐业之所,也就是他正在全力打造的辽东基地。

不管能给东江镇带来多大的利益,也不管皇帝能做出怎样的改变,郭大靖都没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建虏是东江军的死敌,在辽东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主宰。从这方面讲,不管在哪里打,只要能消灭或削弱对手,都是不会放弃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