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 供销站,辣椒(3/4)

不收钱。过几天,我会召集村人把学堂建好,再打造些桌椅板凳。”

沈大龙赶紧用力点头,说道:“到时俺一定去帮忙,只要您招呼一声就成。”犹豫了一下,他又问道:“女人也能去学吗?”

“能啊,谁都能去。”村长笑着做出肯定回答,“不求能读书,会写自己的名字,出门认识商铺名字、路标指示,不也挺有用吗!”

“对,对,您说得是。”沈大龙看了一眼妻子,把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

妻子有些失落,没能干上一月半斛米的好活儿。可听到能去认字学习,心中又生出了些许热切期盼。

再有十天半月的,便会接去金州了。

阿秀在院中走动着,土地已经完全化冻,但她也没了种辣椒和西红柿的心情。

又要搬家了,种下去也收不了,还是到了金州再说吧!

阿秀轻轻叹了口气,抬头望着院中大树新发的嫩芽发呆。

在广鹿岛住了不到一年,但她对这个家却是有着感情的。因为,她在这里成亲,从姑娘变成了有夫之妇。

这里有她的安宁,有她的甜蜜和幸福,也有她倚门眺首的惦念

不管住在哪里,能和自己的男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阿秀微抿起嘴角,露出些许喜悦的笑意。

好在仗打胜了,丈夫安然无恙,还升了官儿。当然,升官儿不是主要的。

阿秀经常在想,哪怕丈夫不当官儿,一家人种上十几亩地,有吃有穿,哪怕是粗茶淡饭,也过得安心。

但这话她不会说,她知道丈夫有雄心壮志,对建虏更有刻骨仇恨,不会甘心过平淡如水的日子。

而从大的方面讲,有建虏盘踞辽东,又哪能过上安心的日子?岛上有多少土地,又住了多少人,吃饭都困难,又哪来的十几亩田地?

不抢回曾经的家园,不把建虏彻底打败,安乐生活的梦想就是虚幻。除非,你去远离辽东的地方生活。

“阿秀。”孙嫂和王嫂每人搬着几个花盆走了进来,笑着和秀姐打着招呼。

曾经管阿秀叫过夫人,但被阿秀执拗地拒绝了,便保持了以往的称呼。

“你看,俺们弄来了花盆,你就可以放心地种辣椒了。”孙嫂看阿秀迷惑的样子,开口解释道:“还有十天半拉月才走呢,到时候也能出小苗,移栽到盆里,一起带走。”

王嫂笑着说道:“还用费那二遍事,要我说,直接栽盆里,苗长大了再移到地里都成。”

阿秀觉得是个好办法,可又怕搬家时麻烦人,便说道:“搬花挪盆的,怪沉的,会不会让人说闲话?”

“说啥闲话?”孙嫂眨巴眨巴眼睛,明白了阿秀的意思,并不在意地说道:“大靖是将军呢,管着几千号人,这点活儿能用到几个?你呀,就是想得太多,还老不当自己是将军夫人。”

王嫂点头赞同,说道:“就是嘛,几十盆辣椒,一个板车就全拉走了,不费力的。”

阿秀想了想,也希望丈夫能早吃到辣椒,更怕耽误了种植,便颌首同意,帮着孙嫂王嫂一起装土,往盆里栽种辣椒。

岛上的百姓搬走了大半,孙六岩和王贵是被郭大靖安排好的,会和阿秀、蓉儿等人一起去金州。

陈有善作为岛上的老人,诸项工作已经熟悉,带着几个管理人员已经前往金州帮忙。

赵青山是郭大靖信赖的人,也马上要随着工坊迁往金州。

眼见着熟悉的乡亲一个个离去,阿秀是着急和迫切的。但她不会给丈夫添乱,只等他派人来接。

辣椒原产美洲,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入中国,又名番椒。但长期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进入中国饮食。

而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从福建开始,经过江西,进入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并成为当地调味的一种特色。

郭大靖没有想到林家在搜集种子上,还真是很尽心尽力。先是玉米,现在又是辣椒、烟草等种子,不管能不能用上,都是诚挚的心意,得感谢。

“新港口,没问题吧?”林天生对于未来大连港还不是很放心,“主要是冬季,结冰的话,可就不能用。”

郭大靖倒是颇有信心,后世那么出名的港口,怎么会在冬季结冰。就算结冰,冬天不用就完了。

“我询问过向导,冬季基本上不结冰,就是结冰,冰层也很薄,不影响船只航行。”郭大靖不以为意地说道:“反正冬季,林家的海船也不在辽东,你不必太过担心。”

林天生笑了笑,说道:“既然你把宅院选在了三山海口,那林家也在那里建所宅院,做个邻居吧!”

“三山海口太拗嘴,我准备改成大连。”郭大靖笑着说道:“怎么,林家小姐那边的事情,还没有解决?”

林天生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确实很难缠,要死不死,勉强活着不是害人嘛?”

那就直接退婚呗!郭大靖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封建社会,有些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