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出兵小铁山,截击建虏(2/3)

实是不谋而合的,旅顺乃至金州,才是毛文龙和郭大靖都看好的,要着力经营稳固并壮大发展,使其成为插向建虏腹心的一把利刃。

郭大靖对此还不明了,但他在向着既定的目标越努力,与毛文龙的期望,也就越来越殊途同归。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崔孝一、藤野正等人便赶到了营地。连向导带士兵,总共有二三百人。

吃过早饭,稍事休息后,部队便开出营地,向着龙川行进。

按照郭大靖、尚可喜、刘兴祚三人事先的商议,从龙骨山城到龙川,在沿途的山林中要设置两三个临时营地。

说是营地,除了储存粮草物资外,还要尽量选择在险要之地,也有抵挡建虏进攻的作用。

在郭大靖的设想中,这两三个营地兼阵地,将给部队起到保护作用。一旦建虏猛攻,抵挡不住的话,可以在撤退当中,节节抗击,有个缓冲或喘息。

而随军的十几架抛石机又经过了改进,除了更加结实外,还装上了木轮。除去配重后,倒也不算太过笨重难行。

这将是伏击建虏的秘密武器,郭大靖要使用间接瞄准法,给建虏以突然的打击。

历史上,间接瞄准法虽然极为少见,但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宋代。

据载:古代著名的炮兵专家陈规在德安守备战中,把抛石机布放在城墙内,使城外敌人无法看到。通过城上的“定炮人”,用口令指挥城内抛石机施放。

没有城墙掩护,郭大靖准备在某处山顶的反斜面上摆放抛石机,引诱建虏来进攻,再来个万石齐发。

当天下午,部队便来到了第一个营地,留下两三百人和部分物资布置,大部队继续进发。

晚上八点左右,部队在第二个营地停下休息过夜。

篝火正旺,饭香飘荡,郭大靖等将领围坐在一起,随便地谈论聊天。

“三十里为一舍,郭大人对于营地的设置,很合兵家要义。”崔孝一对郭大靖很感兴趣,笑着挑起了话题。

从首攻义州城到现在,短短的时间,郭大靖已经创造了太多的惊艳。不仅是崔孝一,很多人都对他是刮目相看。

郭大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崔大人过奖了。某哪知道什么兵家要义,不过是觉得这个距离要逃跑的话,既累不死,还能歇口气儿。”

刘兴祚正喝着碗里的热水,听到这话,差点没呛着。咳嗽了两声,才缓过来,揶揄着说道:“未料胜,先料败。郭大人,你又得到高人指点了。”

郭大靖含笑不语,把手中的树枝扔进了火里,溅起了几点火星,正看到对面那双亮晶晶的眼睛。

藤野英也跟着父亲出来了,不知是个啥心思。

在部队行进中,在众人面前,他却不与郭大靖接近。但郭大靖能感觉到,他的目光时常落在自己身上。

“建虏悍勇,战力强于我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藤野正沉声说道:“先稳自身,再图伤敌,并不为过。郭大人谨慎,理所应当。”

郭大靖垂下眼帘,避开了一双投过来的别样儿的关注的目光,缓缓说道:“建虏以征战杀戮为业,与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士兵,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郭大靖话锋一转,抬起了头,声音有力地说道:“他们也有弱点,也并非不可战胜。说起来,建虏不仅是大明的敌人,也是朝鲜的敌人,更是所有希望和平安乐生活的人的敌人。”

崔孝一用力点头,说道:“郭大人所言极是,建虏残忍暴虐,屠戮为常,天下人当共击之。可惜,我国武备松驰,难以抗衡。”

“朝廷不可靠,那就靠自己。”郭大靖沉声道:“朝堂诸公,岂知战乱之苦?公卿大臣,又哪里知道我等抗击建虏之难?我等拼死作战,是为生存,是为保家卫国,是为报仇雪恨。”

刘兴祚目光一闪,笑着打岔道:“郭大人是发自肺腑,我等也是感同身受。保家卫国,此正是我等浴血厮杀之目的。”

非议朝廷,刘兴祚认为是不妥当的,尽管他也因为身处东江军,而感到很不公平。

这是封建时代人们的普遍思想,郭大靖嘿嘿笑了两声,自嘲道:“发发牢骚罢了,诸位不必当真。想到辽东沦丧,想到某家破人亡,就是觉得憋屈。”

建虏肆虐辽东,屠戮辽民,朝廷在哪,谁管那些死伤在建虏手中,冻毙饿死的无辜百姓?

刘兴祚叹了口气,拍了拍郭大靖的后背。一说到这惨事,任何的安慰都显得无力且苍白了。

哈哈哈哈,郭大靖突然大笑起来,眼中有晶亮闪动,边笑边说道:“死在某手中的建虏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自家的仇,已经报了。以后某还要继续杀,为某的乡亲,为某不认识的辽人报仇雪恨。”

“大丈夫恩怨分明,报仇雪恨亦是我等之愿。”崔孝一握紧了拳头,说道:“虽无郭大人的本领,但也有一腔热血,一颗不畏死的胆子。”

“谁与建虏没有血海深仇?我等随郭大人出兵,就是与建虏厮杀,以血还血的。”藤野英附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