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一章 战争开始(2)(2/2)

和优先配给的武器装备,使得它并不逊色于国防军的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奇诺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5月10日,比利时的22个师共有65万人,包括18个步兵师(其中只有6个是正规师)、两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1个重炮兵师。比军没有坦克,防空设备也几乎等于零,只有1个战斗机团。其战前的部署如下:4个师配置在荷比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最后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做出抉择,要根据德军进攻时的兵力再作调整,因为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

当德军""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集团军群的博克上将却命令赖歇瑙将军指挥的第6集团军尽量进入靠近艾伯特运河的出击位置。因为博克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西推进,以使盟军确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

由于艾伯特运河是为了防止德国入侵比利时而专门修建的筑垒运河,两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还有运河边的埃本·埃马耳要塞扼守着运河,因而构成了被认为可与马奇诺防线相媲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线。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如果德军第6集团军在艾伯特运河受阻,那德军的进攻就会在还没有发挥其锐气之前停滞下来。

为此,德军决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并夺取埃本·埃马耳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如不能全部攻下,至少也要保证拿下一座。

埃本·埃马耳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中间。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断崖峭壁,高约40米,水势滔滔的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横隔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东面的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

埃本·埃马耳要塞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是仿照马奇诺防线的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的。乍一看,每座堡垒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块五角形的区域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