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战略反攻(3/3)

到自己的背后,而中队则早早了解到敌人兵力的部署,连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印度败的一点都不冤枉,中国胜的也没有丝毫的侥幸。

没有了敌人炮火的压制,巴基斯坦装甲部队趁机有部分冲过了伯尼哈尔山口。在伯尼哈尔山口一线守卫的是印度的步兵部队,前沿阵地很快就丢了。

占领了前沿的巴军先头部队迅速在这里建立了桥头堡,守卫阵地不被发起反冲击的印军重新夺取,掩护后继的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伯尼哈尔山口。

南边战线上中队在完成了炮火准备后,立刻发起了进攻。同上次对印度西路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不同,这次面对的是印军5个装甲旅构筑的防线。

以t55为主,间杂一些m60的印度装甲旅装备的主战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120毫米的滑膛炮的威力可不像单兵火箭筒,尤其是120毫米的滑膛炮。

哪怕最先进的主战坦克都换装了140毫米的坦克炮,可能够发射贫铀穿甲弹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威力并不比140毫米坦克炮弱多少。

电磁反应装甲“金鳞”的防护性能,现在就要接受真正的考验了。

实战的结果是。m60的120毫米滑膛炮还是不能给“金鳞”电磁反应装甲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没有一辆装甲战兽战车的装甲被击穿。

就算是造成了一点损伤,也依旧能够保持战斗力,只有二十几辆装甲战兽因为被炮弹正面击中产生的冲击震坏了里边的动力系统,失去了动力。

在经过抢修仍然可以迅速恢复动力投入战斗,伤害并不致命。

12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而t55上的105米线膛炮虽然准确性较好,但是威力更不足以对电磁反应装甲“金鳞”造成伤害。

反过来,装甲战兽上125毫米的滑膛炮就不是没有反应装甲的t55可以承受的了,就算是挂载了反应装甲的m60对于125毫米口径的贫铀穿甲弹也只能勉强靠正面装甲进行抵挡。

可是被炮弹命中侧面还是很危险。更何况装甲战兽上还配置了炮射反坦克导弹。

这可是连m60上的反应装甲都无法抵挡的武器的。

如此一来,t55被装甲战兽的主炮击中的话,就会直接起火乃至于发生爆炸,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

为数不多的m60不是被炮弹击中侧面装甲失去战斗力,就是被反坦克导弹击中直接被毁。面飞马动力集团所制造的新一代步兵战车,印度的主战坦克竟然不堪一击。

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装甲战兽战车的先进性能之外,还因为印度装备的主战坦克对于防护性能的忽视。

印度购买的主战坦克,主要是德国货和美国货,因为德国的装甲单位造价低,可以大量装备,这对于印度来说是最大的诱惑所在,哪怕这本身也是花着冤枉钱。

但是德国坦克与美国坦克的设计格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在坦克机动性能、火力还是防护性能这三大要素中,德国坦克的设计格是首重火力,其次是机动性能,最后才是防护性能。

这样的设计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普遍采用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所形成的习惯和需要。

因为攻苏战争后期,德国投入了装甲厚重,装备了大威力88毫米火炮的虎式坦克,使得苏联坦克在88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火力不足以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这样的才使得德军在战场上占尽了优势,所以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坦克的火力和装甲,至于防御性能,则反而被放在了最后来兼顾。

所以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武器公司所设计的坦克火炮,其口径也是不断的加大,可为了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能,所以最终的防护性能就不得不被持续削弱。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到了现在的冷战时期,德国因为与犹太人的矛盾,为了保证自身在欧洲具备强大的突击力量,并且继续保持战略上的有利形势,在坦克设计上,也都是是火力凶猛和突击速度快的坦克。

这样的发展倾向,是因为防护性能的无法跟得上整体的需要。不过现在也开始注重防护性能,并且采用比较先进的外挂反应装甲,可这就不是印度能买得起的了。(。。)

s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