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后路难保(3/3)

地区内核心腹地,对于巴军已经是全部洞开,宽广的地形特征。将成为敌军大规模的装甲力量驰骋的疆场。

要知道,这里可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重中之重,是战略核心,是不容有失的!

也是印度东路军同印度本土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如果这条道路完全暴露在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面前,就等于完全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弱点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态势,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马上收缩西巴战场上所有剩余的兵力,然后投入到东部那处狭窄的地形。

在那里,真正能在战场正面展开的部队。绝对不会超过一个整编的步兵师规模。而在那一处,就集结了将近40万兵力的庞大部队,这无疑会造成大量的战力浪费。

许多士兵根本无法与敌人交战,难道让其中大部分人都呆在后面为前线摇旗呐喊吗?

不仅真正起到作用士兵和武器的很少,最多也就能够不断补充前线的损失,可这种保持持续不断地对巴基斯坦防御阵地的冲击的作战方法,就等于是和敌人进行消耗作战。

结果只会是印军的大量部队被巴军的少数人牵制,使得剩余的防线成为巴军眼中的肥肉。

所以印军指挥部打算让进攻西巴的部队全面回师,去救援克什米尔谷地,以防御巴基斯坦有可能发动的进攻。

只不过一考虑到印度在西巴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印度人就认为对于突破巴军的防御而言,优势的兵力将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印军总参谋部在得知西巴战场的战斗情况之后,也明白了已经付出重大伤亡的东路军,成功突破了巴军在登东的防线。

在现在这种的情形之下,收缩兵力的这种决定。只会影响到东路军无法对巴军防发起线持续不断的冲击。

这样一来,就等于让巴军有了可以喘息的机会。而再度集结兵力反攻登东的两处战术高地。真要发生这种事,印军的东路军前一段时间所遭受的重大伤亡,就完全没意义了。

这上至指挥官,下至数万印度士兵,甚至就连印度总参谋部,全都是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所以,最终的办法也出来了,印度东路军的总指挥亲自向坐镇大本营的上将陈词,认为西路军失败是指挥官个人无能。

而现在,能够统一整个克什米尔的重任,已经完全落到了东路军的身上,所以东线战场也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分散兵力的。

就着这个问题,印军总参谋部本身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就算某位善于和稀泥的上将,在面对两方无法统一的意见时,还是采取了老方法。

印军总参谋部一方面命令东路军加紧对巴军防线的进攻,要求他们务必要在一周之内攻克登东防区,并且还要抢先进入印度河谷地,然后与巴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展开正面大决战。

至于另外一个要求东路军分兵回师的意见,总参谋部则命令伯尼哈尔地区的印军守卫部队,让他们严防死守自己的阵地,并且还要时时刻刻警惕来自巴基斯坦的进攻。

至于克什米尔谷地留守的4个步兵师以及另外5个装甲旅,则必须要在伯尼哈尔南侧排开阵势,构筑一条完整的防御阵线,要求他们随时都要做好准备,以拦截从所有有可能会通过山口来的巴军部队。

印军高层指挥官的想法都差不多,他们认为巴基斯坦由于国力不足,历来都是在克什米尔地区采取守势,从来都不敢于向印度发起主动进攻,也无力发起进攻。

即使现在西巴战场上,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战斗结果,可在印军的战略高层的心中,这纯失败仅仅是属将领自身的指挥不当,才让巴军有了可趁之机,并非是巴军的战斗力提升了。

尽管在西线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可印军在面对巴军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兵力上的巨大优势,也在怀疑巴军还有更多的部队会从东线抽出来,然后自伯尼哈尔的道路去包抄印度东路军的后路。

作为大本营的主将,他是绝对不相信巴基斯坦有这么高超的谋略,更没有能够实现这种谋略的军事力量。

历次印巴战争,都以印度的胜利告终,这就让让印度面对巴基斯坦的时候,始终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所以目空一切,看不起巴军。(。。)

s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