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二章 秘密军演(3/3)

连国家经济建设也不能正常开展的时候,奢谈军队现代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依照着计划主义经济体制,才堪堪不到三十年,论根基绝没有西方诸国扎实。而钟泱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与陈泽说过这些事情。

按照后世的说法,现在的华军在高层之间,始终存在着的两种思维就很像原本时空里的苏式建军和美式建军。

老一辈的将领,大多亲眼见识过二战的各队,尤其是苏联军队,集中数千门大炮齐射,所形成的钢铁火焰地狱。无可置疑,这种壮观的场面,确实能在人的感官刺激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在多年以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但身为古会的核心人物,陈泽对于这事更愿意相信钟泱的判断,而他自己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比较起来,属于后世美式建军思想的拥护者。

苏联万炮齐鸣,非常雄壮威武,不过其效率实在低下,它依赖的是无休止的覆盖式炮轰,用雷霆万钧之势,将敌人碾为飞灰。

然而,这要消耗多少的资源呢?

高科技武器的必然性,就在于它的精确性,也因为精确性,从实际上,大力节约了国家资源,减少了战场消耗。因为它消耗的,更主要的是技术储备!是无形的高技术结晶!

而不是粗劣的大规模集约化产物。

至于说到高科技武器的昂贵,作为保有部分超前记忆的钟泱,是有着最直观认识的,并且这些经验,也都是与陈泽他们谈过不少。这点上,却是不必藏私。

在钟泱模糊的记忆中,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生产能力让世界为之震惊。无论什么产品,在中国参与生产之前,都是价格高昂的,一旦中国的生产形成规模,那种产品的价格,就会急剧下降,从而成为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的消耗品。

最开始,这种状况还不突出,因为主要集中在下游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随着国内厂家的技术革新,生产线换代,电子产品也很快走下价格的神坛,到几十年后,美英等国,只能死死地抱着它们的一部分核心技术,紧守防线。

所以,钟泱对国家未来有着绝对的信心,这和目前大多数华联官员的心思也是相同。中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只要教育和科研上去了,国力就是超强!

信心,就是古会最大的依仗,也是陈泽他们的依仗。

既然多年以后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生产力,那为什么要走苏式建军的道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在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的发展道路上来?

用一百枚、两百枚炮弹,作覆盖性炮轰的目标,一枚战术飞弹就解决了问题,这会为军队后勤,减少多大的压力?

所节约下来的资源,可以多生产多少的民用产品?促进多少人的就业?

正因为如此,所以陈泽想借着这个机会,牢牢把握着对高科技战争的诠释权,用一句信息决定一切,为国防科工委精心组织的这场讨论会,打下了注脚。

陈泽的这个结论,毫无疑义地被全部通过,他戴着一顶八一大檐帽,快慰异常。

他身上穿的是一套军装,这是陈永善为他特意准备的。

军队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纪律单位,是集体荣誉感胜过一切的部门。陈泽无论在产经联中地位若何,要是以一个普通企业家的身份,对着满屋子的军人指手画脚,从情理上也讲不过去。

所以,他穿着一套军装,一身中校军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现在是军方的临时代表。

不过,在座的,国防科工委那些资深的老科家,哪一个不是大校以上的技术级别?还有好几个老科家,肩膀上都扛着金星,是将级技术军官!陈泽一个小小的中校,在这么多将官的包围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但是军队讲求的就是服从。

作为军方的特派军官,他的中校只是个军阶级别。临时的行政级别,则只要陈永善不干涉,这里就是他最大。

陈泽趁着大家统一认识的时刻,立即就把任务分发下去。

他的任务,是打造一支真正的试验部队,一直以现有科技为基础,努力再现他记忆中钟泱描述过的那支高科技部队的实验性部队——一支纯粹的数字化部队!

当然,这只能是一支技术极为粗糙的数字化部队。

!dt

huish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