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空侦察(3/3)

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剔掉了德国,中国便成为了最后的一个可能性。

不管愿不愿意相信都好,纵观中国人从开战到现在的屡屡表现,所有人都不难发现中国人总是能准确的找到己方的舰队、陆军部队调整集结方向。

用陆军方面说的话来比喻,那就是中国人当时似乎连澳美联军的厕所在哪里都一清二楚!打出来的炮弹、扔下来的炸弹都能准确的落在它们应该出现的人堆、物资堆中!

在奥古斯塔港海战中,美国舰队在赶往奥古斯塔港时,有军舰曾经在雷达上侦测到有物体在自己两万米高空中出现过。

当时舰也认为没有飞机能飞得那么高而当做一次雷达误报或者是性能不稳定的小毛病,可从现在的这些清晰的照片资料上不难看出。这些照片资料可都是无一例外的从高空中所拍摄的。

得到这些照片资料的美国海军迅速的将这些照片资料送回到了美国,在美国,有专人火速的寻找到相关科研究人员和美国光器材公司。

光研发人员在看到如此细腻的照片后也是震惊不已,生产一台专用的巨型相机对于从事这一行当的光器材公司并不是件难事,可难就难在距离太远之后,相机所拍摄出来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角度上来看,研制生产五千米左右的高空侦察相机并不是难事,可若是飞行高度升至一万三千米之后,就对这种高空侦察相机有着巨大的要求,不仅是相机,就连底片也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玩过相机的人都知道,拉伸镜头调整焦距能拉进被拍摄物体在底片上的大小。在一万多米的高空中,要想拍出手中照片这样尺寸的照片也不是做不到,简简单单的做一个大圆筒子象天望远镜那样的东西就可以凑合使用。

只是飞机上的空间注定了无法能够背着这样的一个大圆筒子直立起来飞行,要想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距离里增加镜片形成镜片组来达到这个效果。

不过大量的镜片固然能大大提高短身管镜头的焦距度,可惜过多的镜片必然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极大的降级了光线的通过度,这给底片成像带来了困难。

在今后数码相机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会知道一个iso值越大虽然对低光线环境下拍照越有利,可过高的iso值也同样会带来更多的噪点和降低照片的清晰细腻值。对于现在以化传统感光底片来说,也是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底片是否清晰需要看化影像层上的那些化颗粒是否足够细腻,越细腻也就意味着拍摄后放大越能够清晰,越粗糙的颗粒虽然在感光时有着种种优势。

可当照片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会发现像今后电脑中,为什么五十乘五十像素的图片在屏幕上放大两三次后就模糊不清,而一千万像素分辨率达到四千乘两千五的照片,在放大数次后仍旧清晰细腻的效果和道理。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光仪器生产水平,再比对手中的这些照片,美国人在深深的震惊和初步的研究之后,初步认定那次舰队侦查到两万米高空中出现的飞行物不是雷达的误报,而是真实的中国高空侦察机。

正是这些飞机机腹中的可怕相机,拍摄到了美国珍珠港的各种真实情报资料并通过秘密渠道交送给了日本。

即便中国当时仍旧跟日本作战,可政治上,当时的美国也没对中国投出太多的善意,同时从现在中国早就准备和美英法开战中也应该看到,那个神秘的华联政府,巴不得美日双方互相掐的你死我活的越激列越好。

不过让美国光公司想知道的是,中国人在目前的光仪器水平中,到底有着多高的技术层面?

这个答案足以让美国的光器材生产商感到绝望,如果按照传统的光玻璃生产、碾磨加工工业下,当时的光玻璃的确无法做到能够有足够透光度的镜片组。

而中国的光科研小组又无法能够像二十年前最初的旧式侦察机那样提供高透光度镜片进行大量组装。

但是某项专利技术解决了这个麻烦,一种特殊的镜片便出现de在了江门光仪器厂的高保密研究间中,那就是人工培育萤石镜片。

!#

第五百八十七章高空侦察

第五百八十七章高空侦察,到网址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