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三章 复合装甲(2/3)

有着的坚持,或者说是固执。

很少会因为权谋的需要而屈从,不过这一切也都是因为智能工厂的关系,没有强大的技术输出作为后盾和磁铁,又如何能够牢牢地吸住这些产经联内部的工商业巨无霸集团呢?

就像这次复合装甲的技术会,除了青竹化工的伊忠明没来之外,其余两大集团的老板都是亲自出面了。

没有人是傻蛋,这种装甲生产技术所代表的利润和带来军政两界影响力,都让大家垂涎欲滴。兴华社和天宇集团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其余中小型企业也不愿意过这个机会。

防具与远程武器的对抗,最早可以追溯到冷兵器时代的箭与甲,火器时代开始以后,随着弹的飞速发展,原始意义上的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火药诞生的早期,火器对人员的杀伤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自火器时代的开始到坦克出现为止,可以说甲处于绝对劣势的状态。

这个时期步兵只有钢盔可以为头部提供有限的防护,而装甲汽车因为动力不足和越野性能差,无法大规模使用,导致野战时步兵冲锋过程中几乎没有丝毫防护,伤亡触目惊心。

事情到了1916年9月15日开始出现了重大转机,在这一天,有49辆菱形的钢铁怪物投入了当时陷入僵局的索姆河前线,轧轧的履带碾碎了德军的防线。

人类陆战史上划时代的兵器诞生了,英国人为了保密,给这一兵器取名“”原意为水箱,后来成为这一武器的正名“坦克”。

就是这样,一个现代陆战史上划时代的兵器诞生了。

在初期,坦克的防御都是靠铆接的高碳钢板,直到二战前,焊接和铸造等更加牢固可靠的装甲连接方式开始在坦克上投入使用,再加上合金钢的应用以及倾斜装甲理论的提出,使得坦克的防护水平不断的取得飞跃式提高。

不过,在这一时期,防护力的提高,还是主要靠增加装甲厚度来实现的,但是单纯依靠提高厚度的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受到动力系统技术水平和通过性的限制,坦克不可能造得太过沉重。

而倾斜化装甲又严重限制车内空间,同时还并不节省重量。于是远程武器的威胁使得工程人员们必须另辟蹊经,在材料上想办法,通过改变装甲材料的成分等来提高防护。

突破口首先在这时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上被找到了。

这时的战列舰为了提升防护,普遍使用了表面硬化钢,于是古会第二研究所的工程人员想到在坦克上应用表面硬化钢以提升坦克的防护力。

当然,这也和华联当时的钢材质量不佳有关,同厚度的华联产钢板k值往往要低于苏联产的不少。即使有钟泱的技术支援,金属工艺研究这种耗费和国力去积累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在一夜之间猛然拔高。

这种方法虽然需要大量的但是功效不,于是在华军的坦克上普遍使用了经过表面处理的表面硬化钢。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其硬度并不是很高,比同期的苏联钢板甚至还低

但是其表面硬度要比内部大不少。

这种技术在产经联与德事工业人员合作的时候就已经秘密开始,其实这也是二战正式开始之后德国所必经的装甲技术发展之路,华联只是将这个过程提前了数年。

在原本的时空里,一开始这种经过处理的装甲效果相当的不,在对苏作战中,使用100mmh钢作为正面装甲的虎1式坦克顶住了很多苏联76.2a的攻击。

很多穿甲弹的弹头被装甲表面直接撞碎,只在装甲上留下了很浅的痕迹,而45mm炮弹则被直接弹开。

但是,表面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因为表面硬化装甲的基本原理为靠高硬度来给来袭弹头造成致命毁伤来防止穿透,在弹头硬度够高或者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以后,表面硬化装甲的”武功”就被废掉了。

在后期装备越来越广泛的aab 和ab 瓦解了表面硬化装甲的技术优势,而ar的大量应用,则彻底宣判了表面硬化装甲的死刑。

其中,a因为弹头被帽的作用,对ha的穿深甚至反超了对rha的穿深。而ar则依靠其当时可达1200的高初速和高硬度高密度的炭化钨重金属弹芯,使得表面硬化装甲耗费大量工时形成的硬化层变得毫无用处。

这些事情都使得表面硬化装甲彻底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优势,而其复杂而浪费的加工工艺,则使得其成本过高,效能的丧失和高昂的成本使得表面硬化装甲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表面硬化装甲应该早使用两种不同物理性能的材料制造的装甲,虽然不甚成功,但是其在坦克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需要加以肯定的。

殷向洲现年已经五十多岁,斑白的头发让他看起来不再年轻,但是干练英武的气质丝毫未变。穿着白大褂,行走在宽敞的坦克生产车间里,朝着在做的达官显贵们介绍着的得意之作。

“诸位,这是划时代的产品,经过早期表面硬化钢的实用数据,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复合装甲发展体系。如今成品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