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七章 无奈选择(3/3)

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中国人将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这样的胜利,代价太过沉重了,还没有完成准备的军,工业力量薄弱,难以为激烈的战斗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这种后果是灾难性的,无数的中国士兵,只能凭借简陋的武器与精悍的日军搏杀,多少部队成建制的损失殆尽。

坐在重庆的委员官邸内,姜瑞元看着前线送交回来的战报,除了欣慰,更多的却是无尽的悲苦。暗淡的眸光之中,如水的叹息,流转不停,闪烁着迷茫与失意。

在外人看来,他从西安事变之中得以重获新生,这是人君的天命,劫后余生,定然后福无穷。可事实上,这里面的苦涩,能对谁人轻言?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政坛军界,一番整顿,总算是暂时压制住了内忧。然而外患已至,让人徒呼奈何。更有胡适等人极力鼓吹继续镇压红门赤军,言及不必遵守昔日的刀下之约,这些都让姜瑞元心灰意冷。

红门的威胁,又有谁能比姜瑞元更加清楚?

但在这个时候,他还有得选择吗?此前日军还没入侵,自己从容布置,以泰山压顶之势,依旧是无法肃清赤军。现在山河破碎,国运飘零,党哪里还有资本去消灭赤军?

为了获得苏俄的物资援助,甚至不得不承认红门的合法地位,并且允许赤军加入军战斗序列,任其公开征召部队,扩充实力。

什么敌后抗战,实则就是在旁看戏,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硬骨头让军来啃,吃肉就赤军上,这种把戏,能瞒得愚钝之徒,难道还能瞒得全天下人?

但就算知道,姜瑞元同样也是拿赤军毫无办法。第一是他指挥不动,第二是他无法效仿。红门本就是流寇,自然可以转战,可以敌后游击。

可姜瑞元是党的领袖,几乎就是中国现在的皇帝,江山万里,他却无路可退。这是大义带来的责任,这个沉重的负担,不是说想不要就能够不要的。

“健生,这仗还能打下去吗?”有气无力地望了一眼身旁的白崇禧,姜瑞元双眸微微闭拢,开口问起。

“委员,于民心士气而言,此胜确实关键。然若论战役本身的事情,胜败的结局其实都是一样。”白崇禧是第五战区最高指挥官,并且数次亲临前线查探事情,对于战局也是了解。

虽然党军队在台儿庄获得了重大胜利,但中国处于颓势的这个局面却没有丝毫改变。潜力和希望是一回事,强弱是另一回事,现在的中国,还是弱者。

“还可以支持多久?”姜瑞元很不甘心,但他并不冲动,他只是紧紧地捏着手中的每一份筹码,细细盘算着自己的政治前途。

“最多三个月,再打下去,是胜是败,都再无政府”姜瑞元不想做亡国之君的这种心态,白崇禧当然理解,不过还是无情的击碎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泡影。

“华北派遣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在这里将我们的实力全部消耗掉,所幸华军在杭州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才让第五战区没有完全陷于崩溃的局面。不过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在这里将所有的家底全部拼掉,必须留存东山再起的实力。”

站起身来,在粗陋的书房内来回踱步,姜瑞元也是果敢的英主,脸上的犹豫与彷徨慢慢敛去。刚毅的神情开始浮现,目光如电,紧紧盯着身后的中国地图,下定了决心:“健生,你负责安排部队撤退的事宜,以有序的调动,将部队逐渐转进到大西南腹地,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也绝不轻言死战”

白崇禧听了这番感言,也是站起身来,敬了一个军礼:“是必定遵从委员的指示”

这是自从加入党以来,他第一次对面前这个已经有着衰老之态的中国第一人,有着心悦诚服的感觉。

将势力收缩进入山高势险的大西南地域,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未来会因此而背负多少懦弱者的骂名,却是无法可想。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样的决定是现在唯一的选择,死战必死,徐徐拖延,或许还能将日军拖入泥潭,慢慢耗死。

日本始终只是小国,这是它本身的地缘特性所决定,小国求速战,因为耗不起。但中国无论多么落后,都是大国,山川广袤,如今更有民意支撑。只要不是超过一代人,党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姜瑞元满心疲惫,遥遥望向东南方向,他在思考着华联接下来会做什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坐山观虎斗,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得胜。

&am;lt;!-- 小 说章节内容结束--&am;gt;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