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三章 全面侵华(2/3)

向寻求决战无异战略部署的浪费,因而提出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役,并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

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共约12万人的部队,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

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

11月13日,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虽然军队战败,但烈士英灵炽热,国家还未到绝望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军的部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 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西安事变造成的恶果终于在此时完全体现出来,日本陆军本部看出了中国内部的分裂与虚弱,最终是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姜瑞元领导下的军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城”。

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军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

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这可是近50万人

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那份力量悬殊的惨烈,那份艰苦卓绝的悲壮,回荡于整个抗战过程。

向内地迁移的大潮,在淞沪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地、然而执拗地进行着。先是146家工厂的2500名工人,他们负责把1万5千吨设备运送到武汉。然后,是639家私人企业,约4万名工人,总共12万吨的设备。

无数轮船、木船,停泊在下关码头,继而一船一船地消失在江深处。装载、搬迁工作进行得如此混乱,乃至出现了工人与宪兵相互开枪射击的场面。而身后,机关枪、重炮的轰鸣声越来越郁闷,从日本本土用航空母舰运送来的援兵,渐渐逼近江口了。

工业大迁移之后,是教育界大迁移。

几乎是战争一开始,在华北的南开大、清华大,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复旦公等,就遭受蜂群一样密集的日机的轰炸。南开大变成了一片瓦砾,清华大被洗劫一空,上海的几所大,也天天都有人被炸弹炸成齑粉。

就是在这样的浩劫中,迁校运动悲歌般地进行着。

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大的数以千计的知识者,换上草鞋和粗布衣裳,他们或乘火车,或坐轮船,但是大多数人都仅凭一双脚,向湖南、湖北、云南,进行着几千里的途转移。

继而,中央大、同济大、暨南大、中央艺专……总共77所院校,数以万计的教师与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荒凉。其中从北方一路步行而下的11名教授和257名生,其路途的百折千回、困苦艰险,几乎可以和征相提并论。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先是跋涉几千公里,来到沙,但此时,刚刚在沙落脚的西南联大,已经迁移到昆明。

于是,他们继续行进,在这个行进中无一人走散,无一人折回,一直到次年夏天才到昆明。

迁移、逃亡潮从工业界和教育界蔓延开去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居民,也纷纷带着简单行李,加入了涌向西部的人流。

此后几年,在武汉、在重庆,他们都被当地人称为“下江人”,由战争带来的语言、习俗、婚姻等东西部的大融合开始了。

而淞沪会战的形势,越来越悲观,越来越艰难。在这个处处都是硝烟的夏天,桂永清部、关麟征部、黄杰部,南京近40万人马,以及从江浙开来的部队,从湖南、四川开出的部队,都伤亡惨重。

阵地从浦西的街巷,转移到浦东的滩头。

从一片片石头建筑转移到河浜、港道。一个师一个师被打残了,两个师两个师地顶了上去。

仅有的大约80000名德式装备的士兵打光了,手握汉阳造、老套筒的地方部队顶上去。惨淡经营而来的300架飞机打光了,用机枪组成的防空交叉火力形成了……

就是在这样的用筷子挑翻战车、以躯体挑战钢铁的搏击中,1937年11月的一个清晨,在中山陵脚下的那片官邸,姜瑞元召见了康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