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命运开启(2/3)

俄在北满的铁路及其附带投资外,满洲几乎是日本资本的独占市场,日本史中说:“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插钱树。”

时任日本陆军步兵大佐, 板垣征四郎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这份报告中提到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

其核心思想就是日本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花费了六年的时间,日本由下层军人推动的赤化改革总算是全部完成,国家经济军事化转变更是成为了推动战争的源动力。

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未做好全面与中国开战的准备。

在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期的局部战争。

在“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才积极进行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在政治上,通过1936 年“二•二六”政变,建立起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统治体制,为扩大侵略战争铺平道路。

在思想上强化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鼓吹“战争是创造的动力,化母”,军人是“国家之花”,大力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在经济上,大力发展以军需为主的重工业,使国民经济转入准战时轨道。

在军事上,积极进行扩军备战。1937 年日本陆军兵力已由1931 年23 万、居世界第6 位上升到56 万、居世界第3 位

同时,日军还大幅度增加军费,1937 年军费占同家财政支出的49%,并于1936 年5、6 月间就确定了全面侵华的战略方针和兵力部署。

日本得到东北就如同为其军国主义野心加上了强劲的发动机和能源,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

这些财富与物资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

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了7倍,步枪生产增了10.8倍,机枪增了3.2倍,火炮增4.3倍,飞机增2.8倍,坦克增38.9倍汽车增20倍。

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同时期中国除华联之外,其余政治势力的经济增根本无法和日本这种‘超速过热‘的扩张相提并论,从经济总量和质量来考虑,实际上37年党政权同日本的差距要远远大于31年时候的差距

1931年日军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要比1937年困难多了,除了没有东北战略基地的地理优势外,即使全面开战,那也就是提前7年陷入期抗战的泥沼.这也就是日本为何等到1937年才全面侵华的原因。

••••••

广州,华联政府的军事防御总部,一栋只有七层楼高,却占地六十五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集群建筑。

在这里工作的是华军内部的两万两千名在职员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现役军人,兴建于1934年,1936年6月才正式完工,如今是华军的海陆空三军指挥中枢所在,负责整个华联的军事防御工作。

新任元首陈炯明,正带着他的几位内阁幕僚,在指挥总部这里主持着军事会议,五大军团全部到齐,在司仪的宣告声中,会议正式开始。

五月的天时是一个昏闷的日子,但是在这栋气势恢宏的军事指挥部大楼里,陈炯明正开始起草一份“旨在拯救国家”的计划。

他情绪激动,因为他如今正面对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马关割地、庚子赔款的往事历历在目。他简陋的书桌上摊着一本小册子,那里面收录了一些日本件,其中包括曾在国内公开发行、引起举国哗然和警惕的《田中备忘录》。

仅仅才过去了三十年,昔日的巨龙,如今居然如此腐朽与虚弱。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这个曾经强烈震撼过中国、让许多爱国者心头发酸的备忘录,现在已经成为了事实

想到不久前从日本传回来的消息,据潜伏在那里的情报人员描述,如今的岛国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狂热的侵华情绪。

陈炯明面色沉重,他开口说道:“自甲午海战以降,数十年来,日本朝野处心积虑。台湾、青岛、旅顺、大连陷日本后,我国已无海防可言。海事已毕,陆事又开,思量日本蚕食计划之周密、经历几代而意志弥坚,令人不寒而栗。万宝山事发后,观察日本的军心民情,日本政治,在此后必以亡我中国为首选。中日战事之不可免,不因日本现内阁是否在朝而变。若规、币原之流,何尝不欲亡我国?”

他所忧心,日本陆军之策动发难,现迹象处处,几近明了。九一八事变的惨痛经历犹在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