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零五章 农家父子(2/3)

一手拿鞋子,一手拿小桶有感而说:“人家锄禾日当午,我们是捉鳅日当午,汗滴旱田土;谁知盘中餐,条条皆辛苦。”

得意的说完,李海走在了前面。

“海,真还看不出,你也会念诗。”见儿子咬嚼字的得意劲,李铁跟脸上也是带笑,。看他虎头虎脑的,竟也有此雅兴,也被他吟得乐开了。

红门在争取农民支持上,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就包括识字教育。不要以为农民不注重知识,这简直是无知,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农民最大的偶像就是生秀才之类的化人,任何时代都不曾改变。

只不过到了现在,带着红色思想的教导员,成为了这些农家汉子心中的新偶像。

走在前面的李海,突然“啊”的一声,桶子脱手,鞋子掉到了地上。紧跟在后的李铁跟眼明手快,抓住了桶子。但李海一股劲地往后退,要不是被父亲扶住,肯定会摔倒。

“吓死我了。”李海拍着胸脯说,他是被前面有一条水蛇从田埂横过吓的。弄得李铁跟哭笑不得。这也不怪他,突然看见这些东西,很多人会怕。

其实李铁跟也不是不怕,年轻的时候他也怕,见多了就不怕了。而且常年住在这里,也知道这种蛇一般不会咬人,本身更不是什么毒蛇。

“爹,到家了,我先去和阿妈说说话”在李铁跟慈爱的注视下,刚说完这句的李海便一溜烟的跑向不远处的农舍。家境算不得好,屋顶的瓦片也很多年没换了,也没精力整理,破旧的裂痕处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植物。

人没到家,远远地闻到了从房子飘出来的香味。家里的妇人的确弄了些好菜。别看农家的大腕菜,弄得好别有一番味,都是自家种的,养的,口味更是与后世经过化肥饲料催熟的农产品不同。

今日是临近丰收的喜庆日子,李家杀了一只仔母鸡,放了些墨鱼,越炖越香。在村子里的池塘,找人换了一条鲜活的草鱼,整条红烧。

还有煎蛋和自己种的青菜。菜虽不多,很安全、环保,也是农家可口的精菜。别看简单,可都不是这个时代老百姓经常能吃的菜。

闻香知味,家里五口人,李海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全都馋得直流口水。山珍海味好吃,在某些情况下,不及一桌“农家小菜”。

“阿妈,什么菜,这么香。”李海人没到门口,便问了起来。

“等下吃了就知道了,抓到泥鳅没有,我等着下锅呢?”李妈忙来到门口说。

把手里的藤篓给了母亲,李海笑着说:“一个上午就这么点,够搞点汤给家里喝。阿哥阿妹,你们两个进来把菜弄出来,快点招呼着吃饭了。”

家里人好久都没有这样快乐美满的日子了,过去的清苦,如同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所有人的肩上,让人喘不过气来。欠着主家的田租和高利贷,几代人都还不清,而且没有自己的田产,只能依靠给大户做工短工挣点花销。

如此没有牢靠的日子,连温饱都不能,仅够活命。这也是大多数农人的悲哀,更是他们无法挣脱的命运。

“阿妈,王大户的闺女据说疯了,就在生产队的祠堂里,听说是让几个士兵给羞辱了。”吃着米饭和菜肴,家里最小的女儿玉兰也有十六岁了,得水灵灵的。

“那是王大户活该整日骑在我们农民身上吸食血汗,动不动还要杀要剐,活该遭此恶报”听着自家妹子语气偏向王大户,李海就是面色激动。

其实这也和他的哥哥李有关,当初帮着王大户家做工,在新年喜庆的日子里忍不住偷喝了几口好酒,就被扫地出门,连工钱也不给。最后闹得再也没人肯请李,只落得终日砍柴的活计。

但是家家户户都是自力更生,集市半月才一次,你能砍多少柴?就算砍了,你能拿多少去乡里的集市上贩卖?

农家没有余粮,养不得闲人,最后大哥跑到了外乡,如今跟着红门回到了村子里,成了这里的联络员,这才算是生活有了盼头。

不过李家和王大户家里算是积下了仇怨,平日里没什么,这种时候就作出来了。农民都是非常朴实的,无论爱和恨,都是简单分明,毫无余地。

其实认真说来,王大户这人不差,收的租子不厚,平时也做着修路和灾年时施粥的善举。平时也有着很好的评,原本按照大户的家规,李这样的事可大可小,乱棍打成残废也是在理的。

像是王大户这样仅仅扣当月工钱,已经是很仁慈了。不过这有什么用呢?所谓的感恩,所谓的善良,在红门面前,身份就是原罪

真正欺男霸女的地主,根本没有几个,甚至论起亲缘,同乡同村的大户和普通农家,大多都是沾亲带故。地主哪怕是作恶,也要考虑名声,真正干坏事的,反而是一些一无所有的地痞和山贼土匪。

大户人家都是故脸面的,下做的事情,谁愿意去做?也不怕丢人,大家都是同乡,低头不见抬头见。

再说了,农民基本上已经是一无所有,而大多数的农家妹子,十六岁以前还值得一看。但过了这年纪,皮肤很快就会粗糙,身子骨也会粗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