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不欢而散(3/3)

便是戴笠,性情阴霾的情报头目。作为姜瑞元属下掌管特务工作的第一人,他在之内,有着让人恐惧的权势。

神色淡然的戴笠摇了摇头,这才答道:“委座,商议没有结果,对方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统一。”

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维持一个大体安定的社会环境,姜瑞元不得不选择了一条见效最快的路子。这其实就是当初陈炯明和唐继尧所倡议的联省自治,至少先在冲突方式上脱离军事领域。

政治扯皮终究不会死人,目前的中国,已经不能继续再内耗下去了。作为整个国家的掌权者,姜瑞元深深的感到了府库的空虚,和国力的匮乏。

“倡卿,这事你怎么看?”将目光飘离,姜瑞元望向了站在一旁泰然自若的杨永泰,戴着一副远框眼镜,儒雅的气味自然流露,让人顿生好感。

杨永泰是姜瑞元的首席智囊团,初出茅庐,他便纵论天下大势,为姜瑞元的“三分天下”献上了一条“削藩”妙计,喜得姜瑞元手舞足蹈。

只需举措得当,任用此计,不消三年,便可在表面上统一中国

蛰居上海的杨永泰,对“天下大势”看得十分清楚。他看到,北伐成功后,姜瑞元虽然平定了北洋军阀,但党内部派系林立,尤其各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与当年的地方军阀无异。

很明显,阎、冯、桂各实力派是姜瑞元独揽中央大权的障碍。杨永泰援引历史上封建帝王削夺藩镇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经验,断定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削藩”。

杨永泰的所见,正说出了姜瑞元的忧愁。当熊式辉劝他入幕府时,杨永泰将自己的“削藩”妙计请熊向蒋介石代为传达。

至此,姜瑞元便开始严格按照这个战略模式,进行着具体的实施工作。这第一步已经达成,凭仗着对人心的揣测和时局的度测,政府总算是迫降了困守关外的奉军。

东北易帜,以中央政府自居的军只是费了一点钱财外加几张任命书就处理了这个难题,而不必消耗大量的元气,去进行征伐作战。

有了这样的灿烂成果,姜瑞元对于杨永泰的削藩计策更是深信不疑。

杨永泰自幼接受过严格的旧式教育,又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毕业于北京法政特地校。又曾留日本,故“既擅事,兼武备。既懂立法,又精行政”,对于“天下大事”可谓是观察已久。

回忆起往昔的时光,两人都是不胜感慨。杨永泰有孔明之智,却没能得遇明主,空负才,蹉跎半生。

姜瑞元其实也是,曾经的谋士,而今的人主,地位的转变,许多战略上的细节构想,他已经没有太多的闲暇时光去逐个揣测,他急需一个有着眼光和计略的谋士。

然后是两人宿命的相遇,明君贤臣的开局,总带着让人不胜感怀的回忆。

当初在与姜瑞元的对奏中,便已经发表了他自己的宏滔大略:

“姜总司令,以吾之见,当今天下,李济深负隅两湖,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他们如勾结冯、阎两方,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粤系的政敌俞作柏能拆李济深的台,唐生智也能够收回残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等,则李济深、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如果再收买陈铭枢、陈济棠,以缚虎之势,扣留李济深于沙,则南系的一分天下能够变成总司令的三分天下。”

杨永泰将其“削藩”概括为: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处理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以军事方法处理李济深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的方法对付张良的东北军。

一席话,顿使姜瑞元心眼明亮。他最头疼的如何处理各地方军阀问题,被杨永泰数语道破。

但是在处理华联的事情上,姜瑞元便遇到了难以处理的阻力。就连足智多谋的杨永泰,也只是苦笑不言,计谋并非是万能的。

“委座,华联与其他势力不同,他们的发展模式,让我琢磨不透。”对于那个不断在东南沿海一带埋头发展的政治势力,杨永泰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再加上这次商议易帜的谈判不欢而散,他也开始关注起了这个看似松散的地方政权。。.。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