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六章 英国记者(3/3)

的屡次活动者。

粤桂两省的各个城市与定居地点的校建设已经全面展开,由于师资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虽然大、中、小不同等级校有充足的场地与后勤物资保障,可是在一片荒凉的混乱中国重新建立其灿烂的明,并且对人类未来展所需科技进行培养和蕴积,都需要漫的时间。

但是艾尔相信,这一切都值得等待。

哪怕要花费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让中国的科技重新回到,以至越古代的研究水准,这都是值得的。建奴的入关毁灭了曾经非常灿烂灿烂的明,但他们最终没能让华夏的整体社会重新回归原始部落水平。

尤其是人口最为众多,资质最为优胜的汉族民众,最终还是让许多宝贵的化传承,得以保存了下来,以等待下一次的命运眷顾。

让艾尔非常迷惑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以及蹩脚的民生经济。

就在不久之前,华联治下的粤桂两省地区都涌入了十数万的流民。这些食不果腹,衣衫破烂的流浪农民,因为一无所有,而不得不远离了他们原本的故乡,逃到东南沿海一带,寻求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

这些全部经过仔细、透彻的身份辨别。虽然如此,从中现的研究型培养人数量仍然没有突破三百。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最初的劳动力阶层。

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大概会因为心灵手巧,并且愿意接受问技能培训,被充实到日益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中,脱离那些繁重而廉价的体力工作。

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半辈子的艾尔,深刻的认识到拥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工人,才是整个工业化国家的真正根基所在。他非常羡慕中国的人口优势,那几乎是凌驾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数。

而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滥用民力的政治军事团体,艾尔感到了惋惜,以及深深的鄙视。

看着那些正在忙碌地尽着自己的职责的科研人员,艾尔就不由心生感慨:当时间历经百年,以至千年以后,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这些科技明创造、延续者的名字。

工厂区后面,有着一处宽敞的空地,周围用高高的水泥墙围了起来,似乎是为了产品的保密需要。

两辆越野车都加挂了厚厚的防弹装甲,其中一辆车顶架着口径惊人的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另外一辆则顶棚敞开,显露一门火力强大的三十毫米机关炮。

两种车型都是根据实际作战需要,在“勇士i型”基础上做出的改进。配合天宇集团旗下的摩托车生产厂出产的重型摩托机车,这种轻重火力相互搭配的高车队组合,已经代替效率低下的步兵搜索,成为华联所有城市与定居点巡查队的标准装备。

在一战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自行研制“野狼”主战坦克。中国人采取了与日本人开展工业进程一样的手法,近乎是模仿的进修西方工业体系,从原材料到成品,一切零部件需要自己本国能够生产。

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拥有着自主的完整产业链条。如果不是这样,那只能成为别国的附庸,就好像那位正在中国进行着轰轰烈烈行动的政治家一样,脱离了苏俄的赞助,他正在急于寻找着下一座靠山。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政权虽然声势浩大,但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根本就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力量。只能在列强国家面前,摇尾乞怜,以国家权益换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资本。

但是在柳州这里,艾尔感遭到了和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味,在这里正在进行的工业化改革,是严谨而真实的,毫无做作与虚假,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着辛劳和汗水。

从一些能够以英语对话的工人口中,艾尔得知了在南沙、顺德和番禺三个地方,有着比这里更为高度工业化的工厂和企业,这让艾尔心驰神往。

他真的很想看一看,这个陈旧而神秘的东方帝国,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大概整个西方世界,是时候该正视这个潜在的对手了。

比起根基先天不足的日本,中国有着丰厚的资本和难以估计的成潜力。就好像太平洋彼岸的那个年轻的合众国,在一战以前,谁又会去关注那个曾经的西方世界流放者国度?。.。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