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8章 鲸吞两郡-上(2/3)

有些佩服这恐怖的十比一民兵比率。

不过,刘预对于到明年把青州军扩张到三万甲兵,五万辅兵的计划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如今的青州,能收上税的册田和能供养军府兵的职田,一共有大约六百万亩,按照每亩产粟最少二百斤,也就是两石,那一年就能有一千两百万石,按照这个总产量估算,其中的抽税足以供养八万士兵了。

当然,这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如果遇到严重的灾荒,还是会有变数的,毕竟,西晋末年这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天灾了。

为了应对可能的粮食危机,刘预已经对于工匠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只留下了冶铁、制盐、烧瓷、制备huoyao和冶铜的工匠,毕竟占用的工匠人口越多,种地收粮的农民就越少了。

特别是耗费巨大的冶炼钢铁试验,除了工匠和学徒外,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伐木、烧炭、运输、采矿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几经试验都没有成功后,刘预不得不减少了物资配给,打算等到秋冬闲暇时候再加大试验力度。

而且,经过这一些列庞杂的试验和试制,刘预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工匠们对于实际操作都是非常在行,但是他们很难理解刘预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毕竟,这些工匠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通过口口相传和自行摸索总结得来的,与刘预从书本上系统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

在频繁的沟通中,刘预发现往往是那些比较年轻的工匠或者是学徒,能更早的领悟到他的各种建议和方法,而那些年纪较大、经验更丰富的工匠往往都会后知后觉,甚至是最终也不得其意。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预索性从青州所有的工匠中挑选出来学习能力最强的一批年轻人,从最基础的数学、化学、物理开始讲起来。

开始的时候,刘预还亲自讲授,但是当手下的书吏完成了刘预口述编纂的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书本之后,刘预就直接任命编纂这些书本的书吏为教师传授这些知识了。

毕竟,跟那些基本是文盲的工匠们讲课,是一件非常折损寿命的事情。

只有在遇到那些书吏讲师都搞不懂的问题时候,刘预才会亲自出马。

当然,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晚上进行的,而且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在这些课堂上,最常用的工具就是用来打人的藤条了。

在刘预看到一个简单的角度计算,铁与钢的碳量区分,比重密度计算,如此之类的小问题,就能难道数十个能工巧匠的时候,他就不禁有些气馁,哪怕刘预知晓一些领先千百年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完成一些系统性的创新和变革。

对于这些,刘预也知道急也急不得,只能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让这些寄予厚望的工匠们抓紧学习了。

临淄城,青州刺史邸内。

刘预看着刚刚送上来的呈报,上面除了各郡县和军府兵的生产、训练汇报之外,就是竞相哭喊各种物资不足的,不是农具、牲畜,就是兵器、铠甲和弓箭的损耗。

数万官吏和士兵的需求,就如同一张张深不见底的黑洞,吞掉了刘预哪可怜的府库贮藏。

偏偏就在此时,青州的各个商队也是经营的异常惨淡,就连极度硬通货的食盐、白瓷等货物,都出现了积压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此时天下的局势更加的混乱了,除了王浚控制的幽州和半个冀州,其余的冀州南部、司隶、豫州、徐州、扬州,都爆发了各种胡虏、流民、叛将的baoan。

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就连正常的耕种都已经无法进行,更何况是商业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又有不少流民涌入青州,但是更直观的影响是,青州的各色产出已经难以换取其它需要的物资了。

可以说,此时的中原大地上因为战乱,已经没有了正常的商业活动了,除了粮食和武器,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为硬通货了。

如此一来,青州需要的药材、精铁、铜锭等货物,都将马上断绝供应了。

面对这种情况,刘预不禁又是一声苦叹,怪不得以前的历史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说,古代的长期战争往往都会造成生产力的倒退,就如今这种连“以货易货”的商业都要断绝的死样子,没有生产力的倒退反而不正常了。

“呵呵,要是再这样下去,还真是穷兵黩武,要出去抢占出产货物的郡县了。”刘预不禁苦笑,要是将来青州的工艺实现跨越发展,还真必须打出去抢地盘了,哪怕这些地皮上附加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夫君,你说什么?”

听到刘预喃喃自语了一句,在旁边整理书案的王则,没有听清楚,而是闪着大眼睛问道。

“没事,只是看到这些各地dongan,有些感慨罢了。”

说着,刘预就有些怜惜的轻抚了一下王则。

现在的王则,已经不仅仅负责内宅的事务,还兼任着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