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分析很合理(3/4)

至泗水以西,似要渡河。”

“不怕,老子不怕他们渡河,继续结寨挖沟。”

“是!”

“弓弩厂现在一天能产多少支箭?”

“铁镝一天能产三万,都是郯人、傅人为帮工,其余列国,皆不能亲近弓弩厂。箭杆产量跟不上,郯人切削箭杆时,尚不能熟练掌控转速。”

“一天能组五千支箭出来吗?”

“能。”

“嗯,这就行了。别的不管,只管增加箭矢产量。”

“是!”

宋军要渡河就让他们渡,反正他半渡出击也就是射箭,什么强弓硬弩,那是个事儿吗?

李县长手头存量最多的玩意儿就是鲸须、桑皮、麻皮、鱼鳔、牛角……多得要死,用都用不完。

一开始这些破烂玩意儿是打算进贡到姑苏骗点钱的,整个江阴邑,印染技术相对发达,但是生丝产量不行。对白绢的进口需求,大到惊人。

毕竟,李县长现在玩的是来料加工啊。桑麻固然也有自己种,不过是为了防止被人反过来用管仲的套路搞一把。

只是现在要打仗了,然后手底下别的不多,就乌合之众最多,还他娘的全是废物。

都什么lo逼国家也来凑热闹,一个个臭不要脸的样子,让李县长看了想吐。可没办法,又不能赶人走,社会逻辑就是这么运转的。

换什么时代都一样。

所以李县长也就顺应潮流,本着废物利用的心态,把这十几万人马搂在手里,好好地折腾折腾。

逼阳国、彭国附近的泗水流域,总的平地面积有多少呢?大概在八百万亩的样子,只多不少。

如果把薛国、滕国还有宋国东北地区算上,那一千万亩肯定超了。

这年头,没有微山湖啊!

之所以开发度相对低下,主要原因还是水利设施不发达,大量人口都是追逐水源来居住,不是没有原因的。

可就像李县长没搞明白为毛现在的姑苏居然会有三十五万人一样,就逼阳国的国都附近,也有十多万人口,原因很简单,荒地固然有土地板结,但也没有那么硬,只要碰上雨季,撒一把种子,就有了收获。

平均一亩地收八十斤粮食,也能养活几百万人口,打个一两折,现在聚集在这一带的列国人口有个几十万,实在是绰绰有余。

只是人口质量有点低下,进取心完全不如吴国。

想来想去,还是现在的江南地区更恶劣一些,促使着国家力量不得不挥舞着鞭子抽着国民一起去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不改造大自然,吴国的王畿地区玩个卵。

李县长现在寻思着,这年头的泗水两岸要是给他做地盘,那简直是爽翻天,养活个三五百万人那是个事儿?吴国分分钟被他车成智障。

眼馋啊,所以李解不得不忍着,忍着十几万废物在那里蹭他的经验。

这十几万废物的各个阶层,李县长都很有针对性地拉拢。给奴隶画大饼抛诱饵,脱籍近在眼前哟,努力干活吧;给平民画超级大饼,等打完这场仗,带着工钱回家跟心爱的姑娘结婚吧;给武士喂心灵鸡汤,来,干了猛男的这碗鸡汤,你就是社会……你就是正义人。

唯一不需要画大饼喂鸡汤的,就是贵族们。

大中小各种贵族跑李解跟前就一个态度:老板,“赤霞”来一点,能一次来个二十匹吗?不能?一个人只能五匹?那行吧,我这儿四个人,来二十匹。

当然大中小各种贵族也有不那么俗的,可能就会优雅一点:老板,来一罐蜂蜜,要稠一点的,不要水蜜,桂花蜜有的话多要一罐,谢谢。

李县长也是个厚道人,向列国诸侯贵族们庄严承诺:江浙沪包邮。

然后越国人嘻嘻一笑,就偷偷地跑来逼阳国附近卖萌,说吴越自来亲善,猛男看在老乡的份上,要不多绕个两三罐?

还是那句话,李县长是个厚道人,五罐蜂蜜一个美女,保证不是水蜜!

越国人得了这个准信,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战区。

他们又不是来打仗的,他们是来搞倒买倒卖的。

现在江阴邑的蜂蜜,没多少可以出口到楚国,越国人有渠道搞来蜂蜜,就能卖到出过去。

到了楚国,就能交易大量武器装备还有船只。

老妖怪勾陈越是快要死了,越是让越国上下心惊胆颤,就怕他临死之前咬一口。

这年头,举国备战的,绝不仅仅只有苏北老乡,浙北老乡也是心情复杂啊。

“如此之多拒马、鹿角,这当真是去年威震逼阳的吴国猛男?”

“连营连寨,不怕火攻?”

“看似木寨,实则不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