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三八章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2/2)

石,而一些用石的干脆就是大亩。以标准亩来计算的话,北方单种一季谷子,正常年景有水浇灌的上田,亩产也就两石內,没有水浇灌的话,那些纯粹的旱田亩产最低甚至能低到两三斗。种稻的确有四五石的,但那得是那种很稀罕的水田,比如杨信这片纯粹的水田,亩产高的能达到四石以上的,可七石级别的,在南方那也是顶级的啊!

更何况杨信也是两季。

很快他这边还得种麦子,在收获完的稻田连耕都不用耕,直接撒上麦种在地里用铁锹铲出排水沟,再把铲出的土盖在麦种上,明年夏天这片土地的麦收仍旧至少两石。

“徐公!”

杨信朝徐光启说道。

“老朽最想做的,居然被你就这样做成了。”

徐光启说道。

“杨都督,你这好东西不能独享啊!”

孙承宗说道。

“杨某从没想过独享,但我也没准备把自己的好处便宜别人,海上又不只一座有鸟粪的海岛,谁想也能平平常常亩产千斤,那就自己去挖呗。”

杨信颇为得意地说道。

他才不会便宜北方士绅呢,黄尾屿就那屁大点地方,每年产量也就能满足他的几个屯垦区,最多再加上常州一带的民兵区,根本不可能为别人提供。谁想要就自己去挖,不过那些士绅未必有这觉悟,毕竟这东西的前期投资有点大,不但要有船队而且还得要有廉价的苦力。

孙承宗也只是一说而已,谁都知道这种好事不会便宜别人的。

“但有一样东西都督该与人分享吧?”

他说道。

说话间还看了看杨夫人。

杨信看了看夫人……

“是玉米,咱们自己的育种,在山区旱田种,亩产超过六十斤,而且是与麦子轮种的,后者同样也收了差不多四五斗,两样加起来让山区旱田做到了两熟,而且亩产接近一石。

但咱们的是自己育种,育种田就那么几块,治的种子自己都不够用的。

再说种在山区只是试验而已。

咱们自己在这周围旱田种的玉米一样能到一百二十斤,加上一季是麦子还是超过两石,还没施这种肥,施了肥之后恐怕能过两百斤,既然这样当然先种咱们自己的。就算咱们给别人种子,他们拿回去种在那些薄地也是浪费,一年就收那么点,还不如咱们这里种了卖到京城,更何况陈于阶那里也想种,还等着咱们给他供应种子呢。”

杨夫人说道。

这也不无道理,不过主要是杨夫人不愿意自家东西便宜别人。

玉米也是好东西。

其实杨家这些垦荒地产的无论大米还是玉米,甚至就是麦子和地瓜都是直接供应京城的,就连皇宫里也是吃这里的粮食,包括玉米,这个同样也是供应皇宫的。

玉米粥也很受欢迎。

更何况陈于阶,曹文诏都已经提出在他们那里种这个。

虽然这个产量不如高粱。

可高粱真没什么人爱吃,也就是糊弄那些蒙古牧民,但现在蒙古牧民也不爱吃,玉米就不一样了,这个就符合正常口味了。

“那就不给他们这里的种子,我们杨家派人去各地设立治种站,先从各地卫所开始,每个所一个治种站,由我们杨家在当地治种,种子优先供应这些军户。”

杨信说道。

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在北方大范围推广两熟制了,这时候也就是那些水浇地能够做到两熟,也有两年三熟,但加上玉米,当然,同时肯定顺便一起推广地瓜,加上这两样,就完全可以做到稳定的两熟。这时候玉米在普通旱田粗放种植产量的确很低,六十斤是个很标准数字,实际上真正大规模普及肯定还会更低。

这不夸张,清末玉米都有亩产三十斤的。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三十斤也可以。

三十斤也是北方很多下田一年的产量。

两三斗的田并不稀罕。

话说北方农业的确悲剧,南北完全就像两个世界,南方哪怕下田通常也得北方上田亩产,南方中田那得是北方上上田的。但玉米和地瓜却能通过一年两熟让这些北方下田的亩产,达到中田的水平甚至还要略微超出,这就让那些旱田区的农民,真正能够靠种粮不至于饿死了。

当然,还得看地主的节操。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