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番外 并没有天地天地银行的幽冥地府(4/7)

做超度法事的和尚!

要不是和尚发现棺木当中没有死者的头颅,因而声张惊怪起来,吴老爷两口子很可能就这样将小姐稀里糊涂地下葬了。

只要做法事时棺木里有颗首级就行,谁会捧起这颗血肉模糊的首级仔细检查看是不是吴小姐的头颅呢?

这样就算后来吴府老妈子在路上偶然间碰见朱妻,也不会疑心是朱尔旦用‘邪术’盗首。

最多只在心里念叨两句:‘天底下竟然会有与小姐生得一模一样的人,真是稀奇’。

这样看来,陆判不帮朱尔旦处理首级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想让此时的‘朱尔旦’吃上人命官司,背个老大的污点在身上,而后再通过‘吴小姐托梦’这件事把身陷囹圄的‘朱尔旦’捞出来!

这样一来,朱尔旦就可以名正言顺得不再赴科应举,从此专心以举人老爷的身份,在家乡买田置地做一富家翁,甚至连吴御史家的家产也能参合上一份。

他‘朱尔旦’只从今往后,用不慎卷入人命官司导致案卷有污来搪塞省城的学政大人不去京城应会试就行了。

要知道,这京城会试可是聚集天下举子的地方,想必也会有人对所有赴考举子的身份严加查验。

届时万一有多事之人伸手往朱举人脸上一抹,那可就全露馅了!

好吧,现在问题来了,那就是地府中人好像特别喜欢钱财,尤其是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一个个简直宝贝到不行。

有些时候甚至还会用些手段来搞钱……可判官阎王他们要这些人间的钱财干什么用呢?

我认为地府判官他们对赚钱的事情如此热衷,最根本的原因……他们想在人间花用这笔钱!

你一定很震惊吧?

因为民间传说地府里面流通的是阳间烧化的冥纸金箔,照理地府中应该视金银如粪土才对,怎么会对阳间的钱财如此孜孜以求呢?

然而你知道吗?

给阴人烧化纸钱这个风俗并不是华夏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

而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由佛家做七斋祭时,向前来领受经文的亡魂烧化纸制佛灯的仪轨逐渐演变而来。

在魏晋之前,汉地的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家里是根本不烧纸钱的。

甚至到了唐朝初年,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旗帜鲜明得反对在祭祀过程中烧化纸钱祭品。

比如唐人李翱就曾撰文《去佛斋说》,对焚烧纸祭的习俗予以驳斥,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也不符合儒家关于人情哀戚的要求。

要知道过去可不像现在,虽然先人们早早就发明了造纸术,但受造纸技术并不发达的限制,当时纸张的成本高的吓人。

尤其是那种上好的字纸,每一刀都价值不菲。

唐朝时期长安产的洁白方纸,三刀纸就可以换上一斗白米,‘洛阳纸贵’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就比如书圣王羲之年少练字时专门制备一块沙盘,用树枝划沙练字;等在沙盘练得有把握了,再用纸张誊写。

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阔气王家尚且如此珍惜字纸,何况普通人家。

以此可得,地府中人肯定是不收冥纸的。

因为魏晋之前没有人会在祭祖的时候烧纸,阳间连烧的都没,自然也就不可能在阴间流行开来了。

那么地府里面流通什么‘货币’呢?请接着往下看。

既然说到魏晋,有一位名人肯定躲不过去,他就是陶渊明!

那篇《桃花源记》你肯定不陌生吧?这可是要全文背诵并默写的哟!

按照一般观点,这篇《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鸡犬相闻,幼叟同乐’生活的向往。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如果《桃花源记》真的是陶渊明政治抱负的写照,那他未免也写得太过含蓄了,以至于通篇都不见陶先生本人一星半点的评述。

很难想象,那个敢于面对前来索贿的督邮拍案而起,大喊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愤而挂印而去的陶渊明竟然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接连隐晦其词,再三闪烁其语。

这不可不像老陶的为人!

因此,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桃花源记》并非是陶渊明原创,而是陶先生无意间从旁人那里听到这个‘渔夫误闯桃花源’的故事。

陶先生无非是觉得这个故事新奇有趣,于是顺手把故事给抄下来了,仅此而已。

在没有普及放录设备的年代,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随手抄写下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信你就去问问身边那些上了年纪的七零后八零后们,看他们年轻时抄没抄过歌词。

如此一来,事情就合理多了。

陶先生并非是《桃花源记》的原创作者,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评议夹在文章中。

如同你抄歌词时不会把自己对歌词的评论写上去一样。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桃花源记》真的是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秦兵苏燕 地府快递员 结婚后我怀崽出逃了 暗黑破坏神之最穿越 极品神医 洪荒长生问道 每天对着大佬撒个娇 从负二代到华娱大佬 寰宇逍遥 战锤:安格隆培育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