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 3(2/3)

而且司马懿留在许昌时,理能调动的武装力量满打满算也不过5000人。

换句话说,曹丕宁可后方空虚,也要先防着司马懿。

因为马懿能耐太大,乱世离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给司马懿高位,却不委以兵权,司马懿对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终维持这一种尽职尽责却又异常低调的状态毫无怨言。

虽然是由荀彧举荐,但是他和颍川士族的交往却并不多,远谈不上结党。

另外,所谓人脉,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换,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聪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时频繁走动、吃吃喝喝。

以司马懿来说,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始终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这对颍川士族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本无需再见什么面。

而接下来,曹氏家族的「短命」问题,开始让后面的历史走向变得诡异起来。

曹操还好,活到65岁,基本算是及格,可曹丕39岁就去世了。

司马懿年长曹丕8岁,当时47岁,正是盛年,而曹之子曹睿,继位的时候才22岁,说不上年幼,但也绝谈不上什么阅历。

更要命的是,曹睿刚刚继位,东吴孙权就北进攻击襄阳和江夏。

于是司马懿顺势拥有了统兵权,率军击退两路吴军,斩杀了吴军将领张霸,由此升任骠骑将军。

再之后,司马懿又率军斩杀反叛的孟达,平定辽东公孙渊。

这里面斩杀孟达是先斩后奏,也是司马懿为官以来头一回有看似越界的举动,但终归是完全出于公心,所以曹氏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其中第四和第五次,魏军的统帅都是司马懿,最终不但抵御了蜀军的进攻,还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连续用兵,不仅带给了司马懿功勋和威望,也让他和军队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要知道,原先军队是完全掌握在曹氏手中的,而如今,曹魏权力版图中的最后一块,司马懿也已经染指了。

照理说,主弱而臣强,强臣手里还有兵权,拿总该发生点什么吧?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司马懿依然保持低调,让交还兵符就交还兵符,让退居二线就退居二线。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曹氏能够执掌中原,乃至废汉自立,根本在于士族特别是颍川士族集团的支持。

这一点,到曹睿这,还没有发生质变。

司马懿能够得到重用,乃至触及到之前曹操、曹丕都不曾让他染指的兵权,前期是因为他的能力,后期还要加上士族集团对他的支持,这一点到此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两个基础层面都没变,那他干嘛要折腾呢?

人们总在提所谓「窗口期」役,或是一场比赛,这种提法倒是正确;如果是治国、经商或是人生选择,就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所谓机会,相当于-把钥匙,而环境或者说是大势,则决定了你面前究竟是-扇门还是一堵墙。

从古到今,无数人在面对所谓「窗口期」的幻像时,眼中只看到那把钥匙,忘了自己面前的还是墙,最碰得头破血流。

远的不说,单说与司马懿处于同--时代的刘备,在得了汉中、丢了荆州的时候,就被所谓的窗口期所迷惑。

他看到的是曹魏实力暂时收缩,东吴的军动量暂时居于弱势,而自己和诸葛亮攒了多年的家底儿,此时竟然暂时居于优势。

于是刘备企图利用这个机遇期,捡软柿子捏,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先灭掉较弱的东吴,进而进攻曹魏。

最不济,也能捞到和曹魏南北对峙、二分天下的成果。

但刘备没看到是,曹魏强孙刘弱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蜀汉后勤困难的大问题也没有改变。

这种情况下去东进攻打吴国,其实相当于要在两辆疾驰的列车之间,利用短暂的空档穿行而过。

假使你已成困兽,不赌就是死路一条,这么千无可厚非。

可如果不是,那这么干就极其危险,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于是,就有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结局。

比起刘备,司马懿就要聪明得多。

他最大的聪明之处,就是只在大方向上自己的聪明,除细微之处,一概表现得守拙、僵化、不聪明。

政治上,对于所谓的窗口期视而不见,就是所谓的聪明的「不聪明」。

外战上,两次对战诸葛亮,他只看蜀军后勤补给困难、魏国国力强于蜀汉这两个基础之处,对于斗智、阵战这些细节一概不问,最后靠一个「拖」字,活活耗死了小自己两岁的诸葛亮。

与此同时,曹氏家族「短命」的[诅咒」还在延续。

曹丕亡时39岁,曹睿干脆只活到36岁。

曹睿留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