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忠良苗裔(2/3)

生。”王允呵呵一笑。

“我的门生?”蔡邕一愣,“为何我不知道?敢问司徒大人,是我哪一个门生。”

“陈留阮元瑜,伯喈曾夸为奇才。虽年十五岁,却已上何进的座上宾了。”

王允和蔡邕说的两个人,刘备只知道阮元瑜指的是阮瑀,也是和陈琳一样的章表书记大家,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不过刘备不知道王谦也和“建安七子”有关,因为王谦正是王粲的父亲。

“何进其志不小。”桥玄冷哼一声,“如此网罗才智之士,若是执掌大权,必广募寒士进阶,此人将来定为大患。”

“奈何此刻我朝大患却是张让等人,以何进而除张让,也是无可奈何之计。”

“那么高阳王一家怎么办?”荀爽急问。

“此事只怕还要从长计议。”王允叹了口气,“此刻我尚不曾想到何计。”

“偷梁换柱,”刘备的脑海中忽然冒出这么一个想法出来,脸上不由露出雀跃之色。

“玄德是否已有良策?”桥玄注意到刘备脸上神色有异,开口问道。

“不错,备已有一计,只是不知可行,尚在斟酌。”

王允笑呵呵的说道,“玄德既有主意,何妨说来,成与不成,自然有大家商议。”

“据备所知,高阳王现在巨鹿郡封邑之中,若宋后遭废黜,高阳王必遭祸殃,而渤海王悝妃身或可免。既然如此,不妨派一些人去巨鹿,先行将高阳王一家击杀,再将脸庞尽数砍花……”

“!”荀爽忍不住喝道,旋即发现众人都笑着看他,再一思索,才知道刘备说的“击杀”另有含义,不禁老脸一红。

“玄德此计妙倒是妙,不过仓促之间何处能找来若多尸体呢?”桥玄忧心的问道,“若是满门被杀,却找不到一具尸体,定然会被人看出其中有诈。”

“备昔年居住于涿县,其地距巨鹿不远,常闻巨鹿大陆泽一带多有巨盗,相互勾连,串通一气,祸害乡里,其中抑有女贼。只需将此辈盗贼悉数剿灭,则死尸必足敷用,只是定要在两日内运至高阳王府中,否则时间一久,尸体不免生变。”

厅内一片默然,谁都没有开口说话,众人都在考虑刘备提出的这个办法。

半晌,桥玄缓缓说道,“玄德欲以盗贼之命填塞高阳王府满门,此计似有可取之处,不过却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谁可带兵去征剿这班盗贼,且若要兴兵,冀州境内百官便知,又如何能以盗贼之尸首敷用?其二,高阳王此番乃是要隐姓埋名,家中仆从必当散去,如此,则高阳王未死之事必难保秘,只怕我等最后白费心思。”

“我之所虑与太尉大人不同,”王允接口说道,“我等囿于身份,皆出不得京,且我曾听闻那巨鹿大陆泽地势险要,巨鹿郡曾以两千兵马追剿而不得,只怕即便我等能够出京,一时之间也难以征剿这班盗贼。至于太尉适才说到高阳王仆从之事倒是简单,只需要先行安排一处事情,将不得心的仆从遣去,待这班仆从悉数回府时,高阳王府已再无一个‘活口’,又何必惧怕这些仆从泄秘?”

王允这番话倒是实打实的说出了一个大问题,众人不禁皱起眉头。

“未若具书信一封请高阳王诈死埋名,若何?”蔡邕从刘备的建议得到了启发,开始筹划着另外一个方法。

“以高阳王的脾气,此法绝不可行。”桥玄直接驳了蔡邕的想法,“再说此时我等不过在未雨绸缪,若是宋后最终未废,岂不是让高阳王背上了欺上之罪的恶名?”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让高阳王等死不成?”荀爽急了起来。

“慈明切莫急躁,我看此事还需慢慢计较,只要废后之事尚有回旋余地,高阳王便无危险。”

“哎,”荀爽长叹一声,意兴阑珊的站起身来,“若高阳王负罪,我等怎不愧死?我先行一步了。”说完向众人略一拱手,扬长而去。

荀爽走之前说的话显然对厅中诸人的影响不小,大家一时都变得沉默不语。刘备想不到一个高阳王的生死居然会让朝廷这么多重臣绞尽脑汁,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好了。

“司徒大人,我等且各自回去,若是哪位能有计策,便立刻知会大家再来商议如何?”桥玄提了一个建议。

“如此甚好,”王允点点头,勉强露出微笑,“就有劳两位大人多费心。”

送走桥玄和蔡邕,王允心事重重的坐在几前,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岳父大人,我有一事不明。”

“不知玄德何事不明?”王允抬起头看着刘备。

“为何高阳王的生死如此重要?”

王允点点头,“我也知道玄德会有此疑问。不过此事说来话长,须从永元五年的孝和皇帝朝说起。”

刘备心里大致算了一下,以现在的光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78年计算,孝和皇帝的永元五年大约就是公元九十几年,说起来就是八十多年前,难怪王允一开口就是个“说来话长”。

王允不知道刘备肚皮里的官司,接着说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